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曲未终,天犹明 ——评《百鸟朝凤》影片主题

作者: 立森艺术培训学校     发布时间:2020-04-03     阅读数:587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在当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讨论,只不过这样的过度关注并非来自影片本身,而是一次饱受争议的宣发事件。这样的舆论措置,与第四代导演的尴尬位置高度吻合。影片深刻的内涵表达,被下意识遗弃在话题之外。

 

《百鸟朝凤》讲述了老一代唢呐匠坚守传统手艺的故事,这与吴天明的前作《变脸》具有相近的老手艺人的叙事主角。这一次的表达更具有朴实的力量,一种扎根土地的茁壮力量。

 

“被时代抛弃的人”是第四代导演在继伤痕主题的表达之后新的讨论。谢飞导演的《本命年》算是发声的先驱者之一,吴天明的发声是继承了这一母题,同时融入了极为西方化的悲剧英雄形象。老唢呐匠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权威受到挑战的末路人。这与美国白左主义的导演作品有着相近的主角特质,这或许也是马丁·斯科塞斯极力推崇此片的理由之一。

 

焦三爷是一座山,背负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任务。垂暮之年却仍然掷地有声,无半点落寞妥协之意。他的反抗动作越强烈,唢呐终曲越响彻云霄,他堂吉诃德式的英雄悲歌则越耀目。人物的力量有多大,背后反映出他所捍卫的东西在导演眼中就有多重要。第四代导演是真正目睹传统文化遭受蛮力抛弃的一代人,也是因此青春与创作真正受阻的一代人。所以,吴天明在焦三爷身上倾注了一代人的悲鸣。

 

悲歌为文人心衰达悯,颂歌则为武人奋力回掌。片中最年轻的子代,取名为游天明,寄托了希望百鸟朝凤世代传鸣的朴素愿望。师徒两代人的传承,映射了当今中国最根本的时代问题。

 

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联系《变脸》系统来看,吴天明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是单薄的尊重与珍视,同时无不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一种扎根底层乡土的生命力。这样又反映出了一个侧面,即传统文化的被边缘性,孱弱性与漂泊消解之感。这种深刻的悲悯之情,一定程度上与这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密切相关,文化灾难对他们的艺术评判与情感倾向造成了无法泯灭的影响。

 

关于危机意识的表达。吴天明将新兴乐队作为典型的冲击者,投射出来的是他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来自新文化的倾轧力量。新文化被塑造成浅薄的,媚俗的以及缺乏师承关系的,这一切恰是传统文化最为反对的。普通民众审美趣味的变革,本身不代表喜新厌旧的不可抗力量。背后反映出的传统文化真正被消亡危机的原因是时代的变革,经济建设倾轧一切思想建设的时代母题。物质追求成为衡量一切标准的准绳,人们的内心世界被动成为物质化与浅薄化。精神世界来自客观世界的革新,摧毁唢呐班子的不是一支西洋乐队,打败唢呐的不是一架钢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历程中,他们成为了被迅速赶下历史舞台的人。被抛弃成了传统文化的宿命,这样的宿命是在过去的历史中始料未及的。所以焦三爷作为被牺牲的一代,他们身上的悲剧力量便无限地被放大。

 

吴天明深刻的明白这一切的历史无力感,只不过他没有选择哀鸣,而是另一种不甘的怒吼。百鸟朝凤作为百姓熟知的唢呐名曲,传颂的是百鸟争鸣,万物昌盛的自然盛世景象,在片中却成为了末路哀歌。吴天明在最无力之时,仍希望力挽狂澜。悲史颂曲,声声灼耳。


立即报名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