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输出文化审美的中国符号——武侠、功夫片的价值

作者: 上海印象艺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0-10-16     阅读数:733



武侠片,或者说功夫片,是中国电影里一个重要的源流,功夫片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电影史一样长。1905年,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那是功夫电影。

《定军山》剧照

而例如上海编导统考考纲里,就包含《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这样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是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一个符号,今天,我们就来帮大家梳理武侠电影、功夫电影的发展脉络。


l 极简功夫片史

香港电影界按照武打形式的不同,把穿古装、使用刀剑的电影称为武侠片,把展示拳脚功夫的电影称为功夫片。为了叙述方便,照多数人的习惯,我们统称为功夫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武侠小说改编电影已经占到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九一八事变后,这个趋势在官方干预下才中止。1950年以后,功夫片的中心是香港。香港功夫片的地位,是靠几代导演的接力逐渐夯实的。

张彻导演《虎侠歼仇》电影海报

五十年代末期,张彻从台湾到香港,用一系列功夫片改变了港台电影潮流。他的男主角,或者一袭白衣,或者上身赤裸,这两种造型在当时都是犯忌的。从摄像的技术角度讲,纯白服装不好处理,赤膊被认为不雅,但张彻正是不满港台电影过于阴柔,要塑造冷峻阳刚的硬汉形象,他的故事也大多是很悲壮的结局。

紧随其后的胡金铨,用诗化的方式处理武侠题材,拍出了空灵的意境。

《笑傲江湖》剧照

四十年来,徐克一直在用新手法,改变功夫片的概念和外延,从《蝶变》《笑傲江湖》到《新龙门客栈》《断刀客》,每个时期都有开创性、转折性的尝试。

在港台地区,最长的功夫片系列是黄飞鸿,已经有上百部了。原因很简单,黄飞鸿是广东人,说粤语,擅长舞狮,让粤港观众特别亲切。

《黄飞鸿》剧照

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七十年代以后的功夫片。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从导演时代转向了明星时代。我们对功夫片的印象,也是按主演来排序的。

功夫片第一人当然是李小龙,他是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李小龙

李小龙之后是成龙,成龙是京剧武生出身,善于调度花哨的动作场面和惊险特技,结合他的喜剧风格,自成一家。成龙之后是李连杰、甄子丹。

大陆武侠影视的开端,是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上映。有人估计,当时观影人数达到近十亿人次。我亲历过这个年代,这个数字绝对可能。

李连杰的武打和香港演员不同。六十年代开始,大陆出现了以表演为目的的武术教育,追求观赏性,李连杰接受的是这个全新的训练系统。

《少林寺》剧照

之后的事件级标志,是1983年电视剧版《射雕英雄传》,这部电视剧正好和金庸原著同时进入大陆。读者脑海中投射的郭靖、黄蓉,就是演员黄日华、翁美玲的形象。

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中国导演,要用一部武侠片来检验自己”。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拿到了华语片第一个戛纳大奖;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拿到了华语片的第一座奥斯卡;王家卫有《东邪西毒》,侯孝贤有《刺客聂隐娘》。

《东邪西毒》电影海报


许多知名导演,都在尝试拍出再次引起世界关注的功夫片。潜在的逻辑是:功夫片是中国唯一独创的类型片,容易获得关注。


l 我们看功夫片,究竟在看什么

换个角度看,功夫片又未必属于一个类型,其实不太容易被归类。判断类型片的标准,不在于明星和具体的主题元素,不是说有了公路就叫公路片,有了牛仔就叫西部片。而是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观念。

比如,西部片的观念就是,人面对大自然的不可知、西部世界的混乱无序,感到孤立无援。在西部片里,主人公认可了这份孤独,把无助感变成独来独往的骄傲,这样,价值观就出现了。所以,西部片的经典结局,是牛仔拒绝了爱情,继续独自走向荒野。

《东邪西毒》剧照

长久以来,功夫片并没有固定明确的价值观。我们给这些功夫电影的主题分一下类,有的是讲惩恶扬善,有的是讲主人公报仇雪恨,时装电影里,还经常是警匪加武打;还有像霍元甲、陈真、叶问的电影,是在讲民族大义,但这都是简单直白的道理,不需要辨析,所以也就不能算价值观。

何况,很多功夫片,只用一个简单的情节,把一堆热闹场面串联起来,一言不合就开打,对人物和事件并没什么深层次的解读,观众只剩下了看热闹。


l 中国文化和美学

经典的武侠电影,拍的往往不是武侠本身,而是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理解。比如《卧虎藏龙》,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是说李慕白、俞秀莲因为礼法道义而无法结合,以及年轻的武学天才玉娇龙追求自由却最终失控的故事,但背后又有很多含混的内容。

《卧虎藏龙电影海报

有意思的是,不管中外观众,无论看懂多少,都能从电影里获得观赏乐趣,不觉得自己没看明白。

你也许有这种感受,看完一部精彩的功夫片,对情节的印象不一定深,就是觉得获得了一次痛快的宣泄。这就是电影相对小说的优势:武侠小说需要从文字到想象的转换,电影没有这个门槛,影院灯光一黑,就能把观众带进光影的状态。

《卧虎藏龙》剧照

好莱坞剪辑大师默奇,曾经制作过《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他说:剪辑电影的原则是情感占51%,故事占23%,节奏占10%,其他的不重要。人们最终记住的就是情绪。所以,导演知道,成功的电影,不一定在于故事高明,而是有力地传达情感。

所以说,功夫片的成败,不在它的类型,而是看能不能调动我们的情感。

第一,当然还是靠武打动作

武侠片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可视化的动作场面。不同主题的武侠片,传达的情感不同,动作的风格也不一样。

《卧虎藏龙》剧照

动作戏不仅是要打得好看,还要负责气氛和情绪,是最能考验导演理念和创作的地方。比如,李小龙是学哲学的,他对武术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的电影里,打斗动作简单凌厉,极度写实,体现的正是他“截拳道”的武学思想。这是打破中国传统武术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的现代武术思想。

在《卧虎藏龙》里,最有名的是那场竹林之战,这场戏不只好看,也有多重寓意。其中,李慕白用两根手指去点玉娇龙眉心,这是武当剑门传授入室弟子的仪式动作,是非常正式的招式。有人误会电影里的剑法像西洋击剑,是为了取悦西方观众。李安拍电影,功课向来做得很足。李慕白的剑法,正是来自于古籍中的武当剑法。而我们习惯的那种剑法,反而是用刀的方法。 

《卧虎藏龙》剧照

在《卧虎藏龙》里,人物的情绪、性格和修养境界,都隐含在这些动作戏里,这就是大导演精细的控制力。

近年来,非常值得关注的功夫片导演是徐皓峰。徐皓峰拍电影,不仅自编自导,也自己担任武术指导,演员的拳脚刀法,都是在片场跟他学的。

他拍的习武之人不是侠客,而是在世俗中挣扎的普通人。所以他的动作戏没有吊威亚的飞檐走壁,因为在现实江湖,上房翻墙是飞贼擅长的,不上路。

《卧虎藏龙》剧照

徐皓峰的打斗也都符合力学和搏击技巧,没有那种舒展夸张的表演性动作,两三招之间,就分出了胜负。

第二,通过文化意境来调动观众情绪

电影不像电视剧,没法完全对应原著,要靠场景、画面制造氛围。《卧虎藏龙》有很深的道家文化背景。那把剑身雕刻花纹的青冥剑,按照徐皓峰的解释,不只是为表现华丽。

在道家修炼中,这是锻炼眼力、吸收日月能量用的,道理和故宫屋檐上的那些兽类雕塑一样。李慕白的真实身份也不是侠客,而是一个修道者。大导演们特别重视光影、场景,尤其对道具的质感非常挑剔,就是这个原因。

《刺客聂隐娘》剧照

侯孝贤在电影《刺客聂隐娘》里,花费了大量预算,定制了昂贵的金色宫灯,因为这样的道具才能表现晚唐气象。普通观众不知道这层含义,但仍然能感觉到这件道具来头不小,背后蕴藏着文化细节。

西方观众自然也不能明白如此复杂的意象,但是他们能从具体的气氛中感受到,这不是一个奇思异想,而是来自一个古老民族的、值得尊敬的文化体系。

《刺客聂隐娘》剧照

所以说,功夫片未必能输出价值观,但是完全可以输出文化审美。

如果说功夫片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类型,最终让它独立出来的,就是来自中国文化的积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也是这种具体的生活质感。

参考:贾行家《贾行家说武侠》


立即报名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