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经典戏剧介绍——汉德克《骂观众》

作者: 上海印象艺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0-09-22     阅读数:700


《骂观众》是戏剧剧本,作者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1966年发表、首演,是汉德克早年的代表作。


它在中国读者,尤其是中国的戏剧爱好者中间早就声名远扬,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界的重要启蒙作品之一,包括孟京辉在内的许多大牌戏剧导演都是汉德克的忠实拥趸。


第一次听说《骂观众》的读者会以为这真的就是一出对着观众谩骂的戏剧。实际上,“骂人”只是整个作品中相当小的一部分。《骂观众》一共由101个长短不一的段落组成,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书籍《骂观众》封面

“说话剧”的诞生

在介绍《骂观众》这部作品前,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戏剧发展史。“戏剧”这个概念,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一开始是以祭祀歌舞的形式出现的,后来慢慢演变成给观众讲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多半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和推动的


这种“情节至上”的戏剧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逐渐成熟,莎士比亚将传统戏剧推上了高峰。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化,那个时期的戏剧开始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舞台对白的叙事作用逐渐弱化,开始追求对“戏剧氛围”的营造。


电影《骂观众》海报


在二战后兴起的现代派戏剧,以及后来的先锋戏剧中,戏剧语言的作用又发生了变化。语言不再是帮助角色交流的工具,反而成了交流的障碍。完整的故事没有了,情节发展也不必非要有逻辑。


而汉德克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戏剧模式,叫作“说话剧”。《骂观众》就是一部“说话剧”,里面没有情节,没有对话,没有角色,甚至没有所谓的“舞台”。简单来说,就是所有传统戏剧中那些必不可少的元素都被丢弃了。


电影《骂观众》剧照

《骂观众》的四个部分

《骂观众》的文本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演员守则、演前指示、正文和演出结束后的指示。


我们首先能看到,在以往留给演员/角色表的那一页上,只有“四个说话者”这个简单的提示,至于这些说话者的年龄、性别、衣着打扮、相互之间是否有关系,汉德克没有给出任何限定。


电影《骂观众》剧照


“演员守则”总共有十七条,只要求演员们做两件事:“仔细倾听”和“注意观察”。演员要倾听的都是现实里日常的声响,比如教堂里的祈祷,足球场上的呼喊,滚石乐队的歌曲,火车进出站的声音。演员要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种电影里的人物表情细节,以及某些特写和镜头的运动过程。


电影《骂观众》剧照


在演员守则之后,是演前指示。汉德克在这部分特别指出:“当观众们进入那个为他们而设的空间时,他们期待出现那种演出之前的熟悉的氛围。”我们知道,《骂观众》在1966年首演,对于那时候的德国观众来说,戏剧还是比较高雅的艺术类型,看戏剧是一种享受,甚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特权。


观众往往会正装打扮,自觉地遵守剧场的礼仪,然后期待自己能在一场演出里获得娱乐,最好还能被“教化”,也就是说,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发掘某种“意义”。


电影《骂观众》剧照

颠覆性概念“音响图像”

一般来说,一部戏剧无论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总要有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由布景、道具、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共同表现出来的。舞台和观众席被分隔成两个独立空间,也就是传统戏剧理论中的“第四堵墙”。


这个概念最早在18世纪被提出,意思是说,除了舞台的两侧和背景这三面实体的墙,观众面前还有一道透明的墙,演员就在这个被围起来的房间里表演。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会默认舞台上发生的是一个独立的“真实事件”。


电影《骂观众》剧照


但在汉德克看来,这种表演出来的“真实”限制了当代戏剧的视野。他创造“说话剧”的目的就是要丢开画面,用语言去表现世界。这里要指出的是,“音响图像”中的“图像”,不是传统意义上基于视觉的表现形式,而是用话语去表现这个世界。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就是要用“说话”的形式去除戏剧的“表演性”,强调它的“事件性”。


“说话剧”强调的是演出这个事本身,强调它是即时发生的,不能复制。我们可以把“说话剧”想象成一个即兴表演,但跟即兴表演不一样的是,《骂观众》依赖的重心不是演员,而是观众。



立即报名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