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影视表演的六层境界之《逢场作戏》《本色表演》

作者: 彭云飞     发布时间:2016-05-14     阅读数:3208

201605111462933665361806.jpg

本文由老师彭云飞提供(去看看他的主页)


一 《逢场作戏》

       刚开始演戏,只知道说台词作反应,于是尽力把台词说得字正腔圆,将反应做得准确清楚。结果是表演生硬造作,元素支离破碎。找不到人物的感觉,只好去演感觉甚至挤感觉,表演充满了意念感。

       舞台表演训练不到位,也可能导致这种问题。舞台表演必须一条过,无论演员在台上是否找到了人物的感觉,都得以人物的态度把台词给说了,以人物的方式把反应给做了。如果功底不扎实,就只能首先确保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从表面上作戏的毛病。

       演员在这个阶段有太多的困惑:怎样才能在镜头前找到人物的真情实感呢?用什么方法去整合、协调众多的表演元素,使其成为完整协调的表演呢?心中一片茫然。其中也不乏自信者,认为自己词好戏好,一点都不比主演差。殊不知,有人在演台词反应,有人是在演戏。都在和面揉面,有的做馒头,有的捏面人,根本不是一码事。 


二、《本色表演》


       一种表演方法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表演观念在支撑。单纯地说台词作反应,是因为不明确影视表演的任务。没错,就形式而言,影视表演就是说台词作反应,然而,从形式上研究表演,只能得到表演的皮毛。说台词的时候,我们就是演员;说得字正腔圆,就是‘好’演员;当我们以人物的立场和态度去说戏里的事情时,我们就是角色。所以,不能为了说台词而说台词,同样,也不能为了作反应而作反应,那样只能得到概念化的反应。

        有一次一个新入行的演员问我:“老师,尴尬的反应怎么演?”

       我说:“你打算怎么演呢?”

        她试了试,然后一脸茫然。

       我说:“你刚才所做的不是表演,而是模拟,你只是在模拟自己心中‘标准’的尴尬反应。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它来自你所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各种尴尬反应的总和,是对它们的综合概括。这是概念化的反应,不是人物在特定情景里的反应!如果导演对你说‘现在拍你的反应,尴尬中带点生气!’你不能想当然地去演这个尴尬加生气的反应,而要弄清‘我’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事使得自己尴尬和生气。也就是说,演员在镜头前不是简单地作反应,而是做事情,角色的感觉及其反应是在致力于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它的成分极其丰富和复杂,远远不只是尴尬加生气那么简单。要想得到葡萄酒,与其按照化学成分去精心勾兑,不如弄点葡萄去发酵!”

       原来表演不是简单地说台词作反应,而是说事情做事情、处理角色的矛盾冲突!从某种层面看,语言也是一种行动,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它们是同一件事物两个不同的侧面,都是角色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说台词不在于字正腔圆,作反应也不在于准确清楚,都是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正如拳手在擂台上出拳,不是为了打出漂亮的拳法,而是为了打倒对手赢得比赛,倘若拳手在擂台上一心想着要打出漂亮的拳法,是会付出血的代价的。所以,在拍摄中要相信此时此地我就是这个人、正在做这件事,以平静的心情进入角色的内心,专注于处理角色的矛盾冲突,至于台词和反应的处理,可以顺其自然,在行动和交流中碰撞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样的表演也许不够精致,但却浑然大气,具有感人的内在力量。相反,如果演员在表演中专注于台词和反应的处理,就会使表演流于表面化,这种精雕细琢的表演就像精致的洋娃娃,虽然漂亮,却没有生命力。

       台词和反应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宛如禾苗,角色语言和行为的心理依据才是根,没有心理依据,想当然地设计处理台词和反应,无异于拔苗助长。与其翻来覆去地琢磨怎样说台词作反应,不如挖掘规定情景,用心体验人物的生存状态,弄清‘我’是处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说这些话做这些事,给角色的语言和行为找到心理依据。这样,表演才有根,才立得稳。

       表演设计过多,犹如沉重的包袱,会妨碍演员进入角色的内心。台词和拍摄环境都有可能改变,对手也不一定按照我们设想的方式去演,很多设计往往都派不上用场。所以,要注意设计的可行性,要少而精,做到精心设计,自然流露。

       检验剧情是否合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演练。在现场和对手走戏的时候,最容易发现剧本不合理之处,所以,要珍惜拍摄前走戏的机会,是走戏而不是单纯的对台词,之前的理解是否正确、设计是否可行,走戏是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检验机会。走戏时要用心体验人物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而不是跟着台词走,对于不合理、不出彩的台词和情节要及时修改和调整。演员演的是戏而不是台词,是积极主动地演绎故事而不是被动地照本宣科。

       初学者往往热衷于演激情戏,追求激情爆发,唯恐情感反应不足,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情感反应上,这样容易导致直接去演角色的情感,造成表演的意念感。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将平淡无奇的过场戏演得丰富细腻、平而不淡,更能学到东西。因为剧情平淡,没有剧烈的情感反应占据注意力,演员才容易静下心来,从容地说事情做事情,处理角色的矛盾冲突。

       表演中的反应不仅包括感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更包括角色为了应对矛盾冲突而采取的行动----行为反应。行动是最积极的反应,只有行动才能作用于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乃至改变角色的命运。角色的命运永远是观众关注的焦点,是戏剧抓住观众的核心要素,当角色遇到矛盾冲突时,观众不仅想看角色有什么样的感觉反应,更想知道角色此时会怎么办,结果如何。例如,餐厅里突然闯进一只狮子,观众不仅想看人们的感觉反应有多么惊恐,更想知道他们会怎么办:是钻到桌子底下躲起来还是跳窗逃跑,是躲到别人背后还是奋起反击,结果如何?!

        这时候众人求生的欲望都是一样的,而不同的人物性格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反应,演员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行为反应来刻画不同的角色形象的。与其用表情和动作去表现角色的感觉,不如采取行动去解决角色的矛盾冲突。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而不是表情和动作的艺术。

       当导演确定了演员的调度方案之后,演员要迅速给这个调度方案找到心理依据,不能为了调度而调度。为此,演员最好在备戏时有自己的调度设计,虽然在实拍中不一定被导演采用,可是设计的过程会加深演员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也有利于理解导演给出的调度方案。

       要想让车跑得快,就必须给车安装发动机和方向盘,让它自己去跑,靠别人拖着是跑不快的。表演也是如此,角色的欲望和需求就是发动机,是角色一切语言和行为的原动力,抓住了它,角色就有了活力;角色的性格就是方向盘,它决定了角色的行为方式,是角色形象的特色所在。由角色的欲望和性格共同衍生的行动意图,是统帅一切表演元素的灵魂:明确行动意图,奔着角色的目标任务而去,专注于处理角色的矛盾冲突,角色形象就会有血有肉,台词就成了活生生的语言,反应也变得真实自然,各个表演元素都被有机地整合、协调起来,成为一场完整协调的表演。

       要想让戏生动鲜活,就必须切身感受人物的处境和生存状态,时刻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从接到角色到杀青,在整个拍摄期间一直都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这样,临场表演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及时接住灵感的火花,从容地面对对手和现场的一切变化。

       备戏时,我们常常按照人物的语气练习台词,模拟现场的表演。这时候,台词由大脑控制着,心理集中点在头部,这与说谎话的状态相似,声音是往上飘的,这样的台词没有感染力;当我们说真心话的时候,语言由心而发,心理集中点在胸部,声音往下沉,这样的台词才能穿透人心、有效地传递内心的感受和意图。所以,不要一直用模拟的方式演练台词,要真心交流,如果没有对手配戏,可以选取某个物品作为对手的眼睛,例如酒瓶盖,对着它说台词,力图把自己的感受和意图传递给它。台词可以逐句演练,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说、怎样说以及体验人物的感觉上面,而不是刻意去记台词。这样不仅容易找到人物的感觉,也有助于挖掘更多的动作细节,使表演细致入微,并且因为有了充足的心理依据,实拍中如果出现了短暂的忘词,内心的动作线会帮助自己临时组织台词。

       舞台表演是在虚拟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这能有效地培养演员的信念感,但是也容易让表演带上虚拟的成分。虚拟的表演手法(例如程式化表演和无实物表演)在虚拟的表演环境中很美妙,但是在实景拍摄的影视剧中,会显得缺少实感,与表演环境不协调。并且,在虚拟的表演环境中,因为缺少真实环境的刺激,演员的感觉相对单纯,而影视表演中,真实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和刺激演员的感觉------这是角色感觉的一部分!演员要善于捕捉这种影响和刺激,并以此作为临场体验人物感觉的良好开端。所以,要融入表演环境,千万不能身处真实的黄土高坡,却仿佛还是站在虚拟的舞台上,对环境给予的帮助毫不领情。

       条条大路通罗马,路上风光各不同。影视表演训练的途径并非只有舞台话剧一条路可走,不同的训练方法各有利弊,不同风格的影视剧也需要不同风格的表演去配合。如果各大院校分别探讨、创立不同的表演训练体系,中国的影坛将会百花齐放。对影视表演教学的三个建议:

       1.先实践后理论:学生积累了表演经验和问题之后再接触理论,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先综合后单元:系统地给学生分别补充维生素A、B、C、D、钙、铁、锌、硒,不如直接让学生吃大餐。

       3.先影视后舞台:先入为主,改变一个老习惯比养成一个新习惯更难。先让学生掌握和习惯了影视表演,然后再用舞台话剧提升表演的功力。

       演员在镜头前是成为角色而不是表现角色,是探寻角色的感觉而不是表现和展示感觉,最多只能做到表达。刻意表现角色的情感,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唯恐观众不明白,这是在侮辱观众的情商和智商!成熟的人不会时刻把内心的情感放在脸上,开心就笑难过就哭,那是婴幼儿。在规定情景里,角色心里在想什么、感觉如何,观众心如明镜。对于角色的情感是正常表达、夸张表现还是克制,这得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剧情来决定,并不是将情感反应作得越清楚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对角色的情感加以克制,会增加角色形象的厚度。没有找到角色的感觉却不断地用表情和动作去表现感觉,就像一心想着脱亚入欧而表面上却对亚洲人毕恭毕敬然后标榜自己多么有礼貌的民族一样,只能让人感觉虚伪!

       把观众当作天才,才可能成为天才的演员;把观众当傻瓜,就只能成为愚蠢的演员。演员是用心演戏而不仅仅是用台词和反应演戏,所以,表演要走心,要含蓄而大气,宁可让人看不懂,不能让人看不起。

       如果真的走心了,有一样东西自然会暴露角色内心的感觉------节奏。节奏是表演艺术的特色元素,把握和运用好节奏,不仅能有效地传达角色的感觉、营造场面气氛,还能增加表演特有的艺术魅力;反之,当演员找到了角色的感觉,表演的节奏就会出奇的准确和舒服。拍摄定场镜头,节奏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节奏对了,定场镜头基本上就OK了!

       探寻角色的感觉,原则上是真看、真听、真感受,但前提是必须首先找准人物感觉的基调。这个基调是人物的命运在那个时期的综合反应,它折射出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人生境遇等多种规定情景。角色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都建立在这个基调之上,找准了它,局部的感觉反应就不会离谱。

       从作戏到处理角色的矛盾冲突,意味着表演从形式转向了内容。这一进步是个质的飞跃,死龙套脱胎换骨成为了活生生的角色,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角色,这只是演员的本色,这样的表演还不完整。

关注老师彭云飞,关注他的其他文章

(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