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艺考结束后,艺考生多数呈现两种心态:一种是认为自己的专业分数已经达到艺术院校的标准,可高枕无忧了;另一种是认为自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接触文化课,开始“方”了。
据有关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艺考生专业分数虽然优秀,但因为文化科成绩败北,导致与理想的艺术院校失之交臂。所以,专业分数优秀的艺考生此时更应该投入紧张的文化科的复习当中了。
再来说说第二种心态的艺考生,大半年没有碰文化课的资料了,总是自欺欺人想着自己肯定跟不上复习的节奏了,于是变得两眼茫然,乱了阵脚,要么毫无计划地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要么把学校发的每一张试卷都做了个遍,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习题是做了,但收效甚微。
对此,艺考生首先应该调整心态,从容应考,要知道“治学,首在心静”的道理,看看周围的学霸哪个会慌张得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转的?其次要根据自身实际和老师的指导,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纵观历届的高考优秀生,语文这一科为他们的分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要保证语文这一科的分数在100分左右,要先熟悉全国卷的题目类型,整理好考试大纲,制定可行的目标。
艺小队提示:前面是废话,重点在这里开始:
全国卷分为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第一道题为现代文阅读,题目是三道选择题,首先要圈出题目的要求(要你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符合原文还是不符合原文的),以免在最后选择的时候选了对立的选项。然后就要审清题干,根据选项锁定答题区域,比照选项跟原文的有关句子有没有一一对应。错误的选项经常是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过于绝对等等。做这道题,重在细心,不在速度。
第二道题是文言文阅读,一般是人物传记。对于这道题,建议先看后面的题目,不用看全文。选择题中有考到文中实词含义的话可代入原文句子,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有考断句、文学常识的基本不用看原文。需要看原文就是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即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指向,从某一角度对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和辨别,做这道题的方法跟第一道现代文阅读的做法类似。
在文言文阅读中,估计不论是文化生还是艺考生,最头痛的莫过于翻译题。对翻译题,我们要做到:
1、准确翻译重要的实词、虚词;
2、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3、比喻、对偶、借代、排比等修辞句无法直译的,适当意译;
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通顺无语病。
第三道题是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步骤: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主体(注意意象,意境)。
“题目”有助于我们判定诗词的题材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作者”有助于我们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情调豪放还是婉约等;
“注释”可以让我进一步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为整首诗奠定怎样的感情基调,渲染何种气氛做了有力的铺垫。总之,要了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答题思路,准备诗歌鉴赏的答题术语,做到了然于胸。
第四道题是情景式默写题。背诵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掌握重点句(抒情句、写景句、议论句、哲理句、主旨句、用典句等),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生僻字、通假字的书写。
第五道是选考类的文本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强项选择其一作答。根据近几年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来看,选用小说的可能性较大。考生多掌握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赏析、情节构思、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等方面的答题技巧。
近几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人物传记,预计2016年也是以人物传记为考查重点,考生要掌握人物形象分析之外,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根据社会生活实际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六道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范围包括成语、病句、句式变换、句子仿写、语句排列、句子补充、图文转换题等。成语方面注意褒贬误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跟辨析近义成语。病句要了解熟悉六种语病类型。句式变换要掌握长短句互换的方法。句子仿写从修辞和句式入手。句子排列科根据上下文语境,时间空间的变化来调整。句子补充题要理解语段意思,把握表述重点,分析语段结构,把握句间关系,根据语言环境,拟写具体语句。图文转换题注意题干的答题方向,由表及里,分析内容和涵义,正确分析,找出规律。
最后一道就是作文了。近年高考作文主要是新材料作文,材料的内涵丰富,考生可多做材料作文练习,阅读材料,揣摩其中内涵,然后看答案解析,最后确定话题写作文提纲。期间可思考适用于本话题的素材有哪些,可以借助作文素材资料及网络进行查阅积累。另外,也要多读范文,熟悉写作模式、语言表达,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便在考场上写出一篇与时俱进、针砭时弊的佳作。
总之,艺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学会取舍,学习要有侧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与自身的努力下,以不慌不忙、不骄不躁的心态迎接高考,以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气势冲刺到成功的彼岸!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