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光影百年——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作者: 吴艳东     发布时间:2019-05-08     阅读数:1319

光影百年——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

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QUOTE:郑正秋
郑正秋.jpg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都出自他的手中。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主要作品:
  1913年:《难夫难妻》(编导)
  1922年:《滑稽大王游华记》(编剧、表演)、《张欣生》(编剧)、《掷果缘》(编剧、表演)
  1923年:《大闹怪剧场》(编剧)、《孤儿救祖记》(编剧)
  1924年:《玉梨魂》(编剧)、《苦儿弱女》(编剧、表演)、《好哥哥》(编剧)、《诱婚》(表演)
  1925年:《盲孤女》(编剧)、《上海一妇人》(编剧)、《小朋友》(编剧)、《最后之良心》(编剧)
  1926年:《小情人》(编导)、《一个小工人》(编导)、《早生贵子》(编剧)
  1927年:《血泪碑》(编导)、《杨小真》、《二八佳人》、《梅花落》(导演)、《挂名的夫妻》(编剧)、《山东马永贞》(编剧)、《侠凤奇缘》(编剧)、《车迟国唐僧斗法》(编剧)
  1928年:《黑衣女侠》(编导)、《侠女救夫人》(编导)、《血泪黄花(上集)》(编导)、《白云塔》(导演)、《碎琴楼》(导演)、《大侠复仇记》(编剧)、《火烧红莲寺1》(编剧)、《美人关》(编剧)、《女侦探》(编剧)
  1929年:《刀下美人》(编导)、《血泪黄花(下集)》(编导)、《战地小同胞》(编导)《新西游记》(编剧)
  1930年:《桃花湖》(编导)、《倡门贤母》(编剧) 
  1931年:《红泪影》(编导)、《玉人永别》(编导)、《恨海》(编剧) 
  1932年:《自由之花》(编导)
  1933年:《春水情波》(编导)、《姊妹花》(编导)
  1934年:《女儿经》(编导,与洪深、张石川、沈西苓合作)、《再生花》(编导)
  1935年:《热血忠魂》(导演,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孤儿救祖记》剧照
《孤儿救祖记》剧照.jpg
《姊妹花》剧照
《姊妹花》剧照.jpg
《再生花》海报
《再生花》海报.jpg

QUOTE: 张石川
张石川.jpg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1913年,张石川任美国商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顾问,与从事新剧的郑正秋合组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公司的影片摄制业务。同年导演了由郑正秋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此后,他陆续拍摄了《活无常》、《打城隍》、《黑籍冤魂》等电影。1923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人组成明星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抗战前,明星公司出品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故事电影,成长为极具实力的大制片公司。
  1931年“9·18”事变后,张石川带领明星公司组织“明星救国团”,抵制日货、劝募抗日救国储金、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他的领导下,明星公司拍摄了《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寇上海战地写真》等多部纪录片。而关于这个阶段的张石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之战》。
  1932年“1·28”事件突然爆发,明星公司遗憾于没能将当时的壮烈场面及时纪录下来。张石川于是产生把这场战役重新搬演一遍拍摄下来的想法,就是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再现”手法:虽不同于纪录片的原始纪录,却也并非如故事电影般的虚构,而是要做到真人真事、实景实战。这两“真”两“实”,一定得在军方的配合下才能做到,张石川得到了当时十九路军的支持。
  明星公司立即组织了《上海之战》摄制组,在上海昆山的乡下,找到一处与原战场相似的地方,开始挖战壕、筑堡垒,进行场景布置。战斗由军方组织,敌我双方都由军方扮演。张石川认为,这部影片不能用通常的故事片拍摄手法,进行镜头分割,而是要一口气拍摄下来,才能取得真实的效果。
  摄制组于是根据要求,以实战的情境,选择了机位,架上四抬摄影机。开拍前,张石川检查了现场的准备工作,亲自主持拍摄。程步高任导演,洪深也同来协助。导演一声令下,四台摄影机同时转动,“战斗”也就打起来了。程步高后来在《影坛忆旧》一书中回忆到:敌我隔岸作战,枪声由疏而密,砰砰嘘嘘,刺耳作痛。追击炮、小钢炮隔岸竞放,东东通通;机关枪叫,搭搭达达。打得战烟蔽天,弹如雨下。
  拍摄时,摄制组全体工作人员头戴钢盔在战壕内外,掩体前后,如亲临战场一样紧张地工作。大场面拍摄完后再补拍中景、近景、特写等人物与枪炮镜头。素材共拍摄两万多英尺胶片,加上战争爆发后在战场实拍的新闻素材,张石川、程步高及剪辑师等忙了十几天,终编成九千英尺长的《上海之战》。
  影片制作完成后,上海租界当局却拒绝上映。张石川等就拿着拷贝到上海郊区的巴黎舞场和南市福安影院上映,观众竟是十分踊跃,连续放映了12天,轰动上海,也震动了全国各地及南洋地区,由此在银幕上掀起一股抗日高潮。
  1932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张石川被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5月,张石川采纳洪深的建议,聘请夏衍、钱杏纯、郑伯奇等几位左翼作家任编剧顾问,他本人也先后导演了表现抗日的《战地历险记》和夏衍编剧的《脂粉市场》、《前程》、《压岁钱》等进步影片。
  1933年4月,张石川奉命率领摄影队去江西拍摄反共“围剿”的纪录片,蒋介石亲自召见了他,并要他回去查处明星公司内部的左翼分子。1934年,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强大压力,明星公司才解除夏衍等三人的编剧顾问职务。但私下里仍与左翼人士有联系,并陆续制作了一些具有左翼倾向的电影。
  1934年,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促成下,明星公司与铁道部合作,拍摄了陇海、胶济、津浦三条铁路的纪录片。
  1939年明星公司总厂被日本人烧毁后,张石川带着残存的部分机械和物资加入国华影片公司,任导演,拍摄了《李三娘》、《三笑》、《花溅泪》、《夜深沉》等影片。1942年,张石川出任中华联合制片股份公司分厂厂长兼导演制片部长,导演《燕归来》、《芳草碧血》、《英雄美人》等影片。1946年后,他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和上海大同影业公司导演了《长相思》、《乱世的女性》等影片。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不可否认,张石川与左翼合作的决心并不坚定,而与国民党有着更多的联系。但这些都与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无关。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难夫难妻》剧照
《难夫难妻》剧照.jpg
《黑籍冤魂》剧照
《黑籍冤魂》剧照.jpg
《歌女红牡丹》剧照
《歌女红牡丹》剧照.jpg
《火烧红莲寺》海报
《火烧红莲寺》海报.jpg


QUOTE:邵醉翁(1896—1979)

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关于天一公司:
  如今坐落在香港九龙清水湾畔的邵氏影城,前身就是邵氏兄弟于1925年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
  当年的邵氏兄弟,即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仁楞(逸夫)四兄弟。邵醉翁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曾任律师,后创建和平新剧社,演出于笑舞台。由于看到“明星”拍摄的《孤儿救祖记》赚了大钱,因此邵氏兄弟就共同创建了天一影片公司,由邵醉翁任总经理兼编导,邵村人任会计,邵仁枚任发行,邵逸夫任外埠发行(主要是建立南洋一带的发行网)。除邵醉翁外,其他三兄弟,有时也参加公司的编剧和摄影工作。
  天一影片公司公开标榜:“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拍摄了大量根据民间故事和旧小说改编的影片,如《梁祝痛史》、《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等。这些“古装片”,内容上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艺术上比较粗糙,可是由于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加上浩大的宣传声势,居然招徕了不少观众,掀起了所谓“古装片浪潮”。
  “九一八”事变后,“天一”转拍写实片,水准也有所提高,如《一夜豪华》、《芸兰姑娘》、《生机》和《挣扎》等进步影片;与此同时,还将叶浅予的漫画作品《王先生》改编成系列片搬上银幕,颇受小市民观众的欢迎。
  邵醉翁的如夫人陈玉梅,既是“天一”的“老板娘”,又是“天一”的“台柱”,曾经主演过不少影片,1934年成为上海电影刊物《影戏生活》组织选举的“电影皇后”。
  30年代后期,“天一”搬出上海,在香港设立了制片厂,并在南洋发展院线;50年代起,邵村人及其儿子在香港建立邵氏父子公司(经营发行),而邵仁枚和邵逸夫则在香港建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制片);到了60年代,又在九龙清水湾扩建为规模宏大的邵氏影城,成为举足轻重的“电影托拉斯”。
QUOTE: 杨小仲
杨小仲.jpg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阎瑞生》海报
《阎瑞生》海报.jpg
《兰兰和冬冬》海报
《兰兰和冬冬》海报.jpg
QUOTE: 但杜宇
但杜宇.jpg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上海影戏公司的开山之作是爱情片《海誓》,1922年首映于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属我国第一批长故事片之一。《海誓》的女主演殷明珠,江苏吴江人,肄业于上海中西英文女校,是该校的“校花”,精通英语,洋气十足,同学们皆称之为Foreign Fashion,简称FF女士。殷明珠在上海影戏公司主演了《海誓》、《重返故乡》、《传家宝》三部影片之后,就和但杜宇结为夫妻;这样,公司里又加盟了一名新成员,并且成为公司的“台柱”。
  上海影戏公司一共拍摄了二十八部影片,其中的《传家宝》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而《盘丝洞》则为公司赢得了四万元的高额利润。1931年,上海影戏公司并入“联华”,成为联华五厂;后来又退出“联华”,和“艺华”合作拍片;1934年,又改组为上海有声影片公司;1937年抗战爆发,公司宣告结束,但杜宇夫妇奔赴香港谋求发展。
  到达香港之后,但杜宇先是在“大中华”任导演,后来因该公司亏本停业,于是脱离影坛为《星岛日报》画讽刺漫画,勉强维持生活。
  但杜宇晚年得了癌症,卧病三年,于1972年逝世,终年七十五岁。在他卧病期间,殷明珠服侍汤药,悉心照顾,可以称得上是患难夫妻。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豹子头林冲》剧照
《豹子头林冲》剧照.jpg
QUOTE: 何非光
  在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0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崖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少小离家,老大无归。从影誓愿,壮年被扼。如今,是时候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中国的第一代电影导演了

何非光与《东亚之光》
何非光与《东亚之光》.jpg
QUOTE: 洪深
洪深.jpg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著。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乾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剧照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剧照.jpg

 


《劫后桃花》剧照
《劫后桃花》剧照.jpg
QUOTE: 任彭年
任彭年.jpg
  任彭年(1894—1968),1918年起在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工作。1919年导演短片《死好赌》。1921年为中国影戏研究社执导故事片《阎瑞生》。1926年创办东方影片公司,同年拍摄影片《工人之妻》。1928年更名月明影片公司,接连导演十三集武侠片《关东大侠》,成为我国第一代武侠片导演。1935年导演宣传抗日的有声片《昏狂》,后又导演《女镖师》等武侠片。1948年在香港导演粤语片,先后拍摄古装、时装女侠片《谍网恩仇》、《女勇士》、《神秘女侠》等。1960年重组月明影片公司,拍摄《秘密三女探》、《女飞侠黄莺巧破钻石案》等影片。1963年执导影片《雌虎关京华》后退出影坛。
QUOTE:
   侯曜(1903—1942),广东番禺人,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他受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影响很大,自称是一个“崇拜易卜生的人”。所写的剧本,都是所谓“问题剧”,表达了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有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 1924年,侯曜在东南大学毕业前夕,把他的舞台剧《弃妇》改编为电影剧本,由长城公司拍成了影片。之后,他便加入了长城公司,任编剧主任兼导演,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的电影创作,承续了他戏剧创作的路子,仍以“问题剧”为特点。如《摘星之女》和《爱神的玩偶》讨论的是恋爱问题,《伪君子》是道德问题,《春闺梦里人》是战争问题,《一串珍珠》是家庭问题等等。这在当时投机风盛行,大部分影片都是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而粗制滥造的情况下,自然是别具一格,不同俗流的。也正因为如此,当时一些评论者把这些影片名之“长城派”予以肯定。可惜的是,这些作品也像侯曜的戏剧作品一样,有个先天的弱点,就是“不脱教师之面与书生之见”,说教味重,故事情节凭空杜撰缺少生活气息,思想也缺乏深度。 由于侯曜编剧的影片故事情节“单调而直率”,缺少生动的吸引人的力量,所表达的思想空洞浮泛,所以不大受观众欢迎,票房价值不高,社会效益不大。在编导了《伪君子》之后,侯曜就离开长城公司先后转到民新影片公司和联华北京分厂担任编导,先后创作了《西厢记(1927)》、《木兰从军》、<《故宫新怨》等片,对古装片在思想和内容上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在民新公司“国片之父”黎民伟的倾力支持下,侯曜拍摄《西厢记》 使用了当年最先进的拍摄技艺,拍出了一部卓尔不群、紧凑生动的作品。他在江南实地取景,动用真正的军队协助,还首次尝试特技摄影,造出张生在梦中骑毛笔飞翔,与敌人作战的奇幻画面。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不啻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观影经历。1933年赴港,曾任编辑工作,并创办文化影业公司。1938年加入南洋影业公司,主要作品有反映抗日的影片《血肉长城》、《最后关头》、《太平洋上的风云》等,对抗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40年后,他受邵逸夫之邀赴新加坡拍片,1942年被日军以抗日的罪名当众斩首。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