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姐艺考经验分享

作者: 赵佳     发布时间:2019-04-17     阅读数:433

北京电影学院2016级 文学系剧作 洛丽塔


虽然已经大三,但是当年艺考时的种种依旧历历在目,那个冬天是我过的最充实的,也是最刺激的,我不后悔我走上艺考这条路,哪怕艰险万分,却是那般光彩夺目。


学习编导是因为即将升入高三的一次期中考试,数学考试考砸了,拉了分数的后腿,我知道自己的数学是一个短板,有可能还会拖累我的高考成绩,而那时我一心想考厦门大学,去妈妈工作的地方上学,却没有考虑自己到底之后想要走哪条路。


那时一个和我关系很好的男生正在当地上编导班,他看我喜欢读书,有点潜力,便把我介绍去了他的班级。我和我爸我妈说了想走编导的事,他们都特别支持我,现在看来,父母的支持对于我来说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于是,在2015年的春天,我走上了艺考之路。由于我当时学不算早,所以为了赶课程,我开始了周一到周五学文化课,周六周日补编导课的日子。那时我中午就在辅导班对面的小餐馆边吃午饭边看电影,下午继续上课。笔记本很快就记完了,到现在依旧保存了好几大本当时的笔记,我承认我不是一个聪明人,看到知识点就一定要记下来,就那样过了两个月,我终于步入正轨,跟上了进度。

但我那时其实是没有什么紧张感的,我也没想过自己会考北影,我满心想着为文化课保底,去考厦大,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真的是一意孤行地有点“可爱”。也因为此,我并没有太把编导当回事,所有的重心依旧在文化课上,因为我当时在班里的成绩稳定在前十,偶尔还能进前五,所以班主任是把我当“苗子”培养的,那时我劝服她我要走艺考,也是费了一定的功夫,所以在学校是万万没有机会学习编导的。


而我所学习的编导课程也全部都是针对统考的,并不针对校考。我们练习的也都是为通过统考做准备,那个时候校考对于我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可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15年的下半年,我真正升入了高三,开始面临更加频繁的测试,尤其是数学考试,每周三和周日都会有,语数英文综更是周周测。老师开始给我们分析我们的水平,打破我之前的想象。


我单独找班主任聊过,她说我现在的分数能够上一个好二本,一本是很难的,而厦大的分数并不是一个二本的水平可以上的。那次谈话之后,我开始认清现状,我不能就这样盲目地走下去了,我总想着上厦大,可有想过是否会去到我喜欢的专业,我喜欢做的事?


当我想清楚之后,形势摆在我面前反而晴朗了许多,我开始有方向地偏移。12月,辅导班推出了名校班计划,这是针对校考所开设的班,在北京上课。老师着重找我谈了话,希望我能参加,面对不菲的价格,我有些犹豫,而且一去就是20天,文化课必定会落下。经过一周的思虑,我还是不能就这样放弃,在父母的鼓励下,我开始了自6岁之后的第二次北京之行,此行也是改变我之后人生轨迹的一行,我对当初做的决定很感激,因为如果没有这20天,我的未来肯定和现在有所不同。


那20天,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电影史,戏剧史,接触到辩论、朗诵、表演,接触到真正校考所考的那些电影和短片,就好像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打开,一种我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从内心生根发芽,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错不了。那时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懵懂,我所接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更加庞杂的知识向我涌来,我却越来越兴奋。


这其中的功劳,其实大部分都来自我那20天的室友,她是外国语的大学霸,她懂的很多,比我多多了。那时候我十分崇拜她,因为从她的口中总是蹦出我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或知识,她说她喜欢奉俊昊导演,喜欢《辩护人》等等,我能看到她眼中的光彩。为了跟上她的步伐,我开始在她的带领下去占领度娘和豆瓣,一旦有我不知道的,我就会自行百度然后记下来,去找那些我之前全然不知的电影去看。


那20天,是我的启蒙,虽然当时已经快要步入2016年,但我不觉得晚,我还可以拼一拼。从北京回来之后,我就没有再回学校,因为统考和一模冲撞,我放弃了一模考试,全心全意在家准备统考和校考。我开始背文常(没错,我的确是才开始背),我买了张福起的文常书和一本校考真题,开始了做题,背文常,百度百科,看电影的生活。


因为只有张福起的书是远远不够的,可我那时也没别的办法,我就自己从百度文库还有网上别人的回答中,找更多的真题和文常,然后每天背完会自测,我用了最笨的方法,前一天将题写在本子的最后面,第二天再去填答案。


关于电影和书,我其实并没有印象自己艺考前看了多少,于是我用豆瓣重新开始整理,每看一部就在豆瓣上标记,用来备忘。那一段时间我并没有看太多的书,因为书看起来并不如电影那般快,我觉得自己之前的储备已经足够,所以把重心放在了电影上。


我还会不定时地练习影评和故事以及散文,都是掐表的那种,因为我要把它当成真正的考试,这样才能够锻炼自己的手速,给自己紧迫感。与此同时,我还会刷很多的公众号,有关电影的,社会新闻的,密切关注院线电影,也由此发现自己有多喜欢悬疑片还有大卫芬奇导演。


那一个月,是我快速补充知识的阶段,那些知识虽然都在我的脑子里,却不深刻。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将其巩固的时候,统考就来临了,幸好统考的难度并不大,我的优势就是手速很快,字还不错,所以统考的分数不低,足够报考同济大学,但那都是之后的事,因为统考之后到年前,有一大批的校考学校来临,并且都在郑州设有考点,我那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所学,几乎把时间全部填满了,在年前就考了十多所学校,这其中有像重邮,西南大学等这样没有面试的综合类大学,也有像川传、浙传、云艺、南广等这样的艺术类高校,于是我开始在真正的考场试炼,为年后做准备。由于南艺并没有在郑州设考点,我在交了报名费后取消了我原本的行程。


因为没有经验,年前的考试我真的是漏洞百出,比如有在浙传复试忘记带表,考场也没有表,监考老师报错时间导致我提前半小时赶完试卷这样的事;也有浙传十人面试时,自己举手说错了原本应该记得的文常的事;更有在说自己喜欢的书时卡壳,和考官大眼瞪小眼的事,那时我才知道自己有一个短板就是面试。


我本不是一个十分外向的人,偶尔还傻傻的,在年前的面试中全靠运气和状态了,出了考场,谁也不知道我是会哭还是会笑,不过在这样高强度的考试训练下,我也逐渐自己总结出了一套面试技巧,逐渐知道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等等,笔试我倒是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挫折,我最在行的是故事以及叙事散文,最喜欢的是故事,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我也总结出了考试时,什么样的故事才是把握最大的,要怎么掌控时间。


这些都是我从失败和顺利的考试中总结的,在这个时候,我在把自己的知识巩固,同时增加了考场经验。年前考试就这样结束了,在年后北京之行来临之前,最重要的还是文常、电影和考场经验总结,可我却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如何报考。报考什么专业也是有讲究的,可我年后却因为不懂得这一点吃了大亏。


我年后除了北电文学系是自己真心想考的之外,其他的专业都是秉着哪个收的人多报哪个的原则去选的,却没有考虑自己到底有没有把握,适不适合自己。到现在我也不能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报中戏戏文,那是我最擅长的,可我却因为害怕文言文而放弃,改选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戏教等专业,在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的多么离谱,这也是一个教训吧,不要受到录取人数的蛊惑,一定要选自己擅长和适合的专业报考。


除了中戏,北师大的二试也是我的一个遗憾,我本来准备的才艺是写毛笔字,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却因为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同要写毛笔字的网友而临时改变计划,因为她告诉我写毛笔字不会过,老师不会等你那么多事前准备工作的,我听信了她的话,在临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准备了一首高难度的《中国新歌曲》的歌去练习,却还是在第二天面试时犯了忘词的错误,而且是一直想不起来。并且我那一组竟都是唱歌的,我从考场出来之后就哭了,那是我第一次从考场出来就哭,我根本顾不上那么多,我只知道自己发挥的很不好,谁知我不久后看那个女孩发的朋友圈,她并没有改成唱歌,依旧写了毛笔字,成功通过了复试……


到如今想起之前做的那些傻事,的确很不能理解,可当时我就那么做了,还选一首那么难的歌,如果能挑一首好唱的,也不至于忘词到如此吧,哈哈。真想抱抱当时的我。


除了这两件,还有就是报考北电制片专业,在全然不知复试考什么的前提下,因为人数而“误入歧途”。在考前,并没有准备任何关于制片和市场的学习,并且很不幸运地抽到了一道我根本不会答的市场专业题。看来不是自己的,强求不来,是自己的,躲也躲不掉。


幸运的是,我最喜欢的剧作专业成功进入了三试,16年进入三试的有131个人,我们还建了qq群。其实我是并没有自信的,经历了这么多打击,看到酒店从爆满到空落落只剩一点人,这个心路历程很难说的清楚。我当时只想放平心态,顺利完成考试回去学习文化课。那时时间已经到了三月,距离高考也就还有三个月。


我的考号在中间,那天上午我进入了备考教室,周围十分安静,前面的女孩在看书,后面的男孩桌子上摞着厚厚一摞他自己写的小说,他还拿给我看,文笔着实不错。但也许是到了最后,我反而没有最初的紧张了,那时候很放松,就抱着和老师聊聊天的心态等到了我最后一场面试。进了考场,面前有五六名老师都看着我,我脱了外套,坐在凳子上,还被一名老师问了身高,或许因为开头以身高开始,一切都显得十分自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坐在正中间的人就是我未来的班主任,也不知道坐在我对面的任何一位老师是什么身份,现在想来不知道是好是坏,出考场之后听说很多考生提前摸透了老师的身份,突然一个激灵,心里终于有了忐忑。


整场面试我估计至少是六七分钟以上,问了很多问题我也记不大清,只有其中几个小点还有印象。印象最深的是我犯错误的点,其中一个老师问我喜欢不喜欢看红色电影,我当时脑海里瞬间闪过《建国大业》等片子,可别说喜欢了,我压根就没看过。唯一和红色沾点边的,也不知怎么,我脑子里蹦出来了《闯关东》……先不说别的,《闯关东》是电视剧又不是电影,可我当时还一脸认真地问老师《闯关东》算不算,几位老师还讨论了一番,告诉我不算,他们估计被我的回答逗乐了,考场氛围好了很多,可我心里还是十分后悔的,竟然蹦出这个答案。


紧接着,老师就专门问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我自然说了悬疑,还举了七八部片子,特别幸运的是,老师挑了其中一部片子问我细节问题,而那部片子我特别特别喜欢,还专门在前一天晚上又看了一遍,所以一切细节都历历在目,这之后都十分自然,我说了电影之后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大卫芬奇之前说过的话。那句话我当时特别感同身受,所以专门抄了下来。整场面试,老师并没有问我关于书的问题,只问了我是否有发表过作品,那部作品写的什么之类的。


还有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事,我说了晚自习因为太饿就和闺蜜偷偷跑到食堂去找吃的,碰见了因为第二天要回老家所以提前煮丸子的叔叔,叔叔免费给我们下了两碗丸子汤,还叮嘱我们好好学习……那的确是我印象最深的事,虽然很平淡,但是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以及我在考试时遇见了天桥上卖桔子的老奶奶等等事情,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恰恰才是最真实感人的。除此之外,老师还问了我文化课成绩以及父母的工作,高中的省排名等等问题,真的就是聊天,在最后有半分钟的沉默,我看到最右侧的两个老师就我展开了交流,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就坐在位子上傻傻等着,然后面试自然而然就结束了。


出了考场,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好还是不好,这是唯一一场我自己没有一点把握的面试。但我能够做的只有等待结果。


众所周知,北影的成绩出的特别晚,四月十五号才能知晓结果。回到学校之后,我参加了二模,成绩掉出前十,徘徊在二十多名,分数连二本都没上,那时候才是真正的难受,不知道艺考成绩,文化课又下滑,那段时间真的是吃不好睡不好,压力山大。而且那年,我们班出了一个北服,出了一个上戏戏曲导演第一,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肯定能拿北影的证,哪怕我说了还不知道结果呢,可他们莫名就觉得我可以,于是我们班就出名了,都说16班出了北服北影上戏,就连老师上课前都要夸赞我们一番。


只有我知道那是何等滋味,我当然也想拿到合格证,可世事难料,我真的没有把握。又害怕真的没有拿到,丢了面子。没错,我还是很好强的,更何况那时候还小,这真的不是小事。


心心念念终于来到了15号,我上课偷偷让我妈帮我查成绩,我妈查了之后只告诉我拿到合格证了,却不知道是多少名,毕竟剧作专业只招20个人,而合格证能发到五六十张,如果名次靠后也没用。


于是我向班主任请假,自己跑去了学校对面的打印店,亲自打印我的合格证,现在我还记得合格证慢慢从打印机里出来时的声音,我用手捂住眼睛,只露一条缝去看,当我看到那个12,心都漏跳了半拍。虽然没进前十,但是是在小圈里,我第一时间给老爸老妈说了这个消息。


回到班里的时候,正在语文老师的值班下上晚自习,可不知怎么的,当他们看到我的笑脸,就知道如愿了,纷纷为我鼓掌,那个情形我此生难忘。哪怕现在上了大学,都再难找回高中时那种感觉了。全班人都特别高兴,大家脸都红红的,我脸也红红的,我和语文老师一个对视,他向我投来肯定的眼光。那个时候语文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他会写诗,会毛笔字,经常为同学们写藏头诗,他的肯定让我心里很暖。


这之后,我就开始拼命学习文化课,补数学。成绩也逐渐回升。高考那两天下了暴雨,我淌着雨水走进考场,心里没有惧怕,反而是一片淡然。可能是经历了艺考,我对考试已经能够很好地调节心态了,考完之后我就大概估出了自己的分数,成绩出来之后,比一本线低了三分,但是达到了一本线的百分之八十五,被剧作专业录取。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的经验谈不上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全心全意地去对待它,放平心态,不要因为失误而过度地影响,反而应该从中总结经验,去面对之后的状况。当然,也要明确自己真正想考的专业,去摸透它要考的东西和一定的训练加技巧,自然能够提升通过几率。我是个笨人,当初都是自己一路摸索而来,走了很多弯路,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少走弯路,取得一个好成绩。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