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11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博鳌拉开序幕,本次年会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开幕会并发表了重要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是我国重要的大会之一,今年的年会时间也正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次年会有哪些重要看点?小编在这边为大家做了一些整理。
①时间节点不寻常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备受外界瞩目。
②主题选择有特色
“开放”和“创新”,是今年论坛年会主题的两大关键词。专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亚洲各国应充分挖掘创新动力,推动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
③“中国机遇”突出
本届年会设置“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改革再出发”等四个板块。还就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设置专题讨论。
④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届年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就进一步推动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鲜明发出中国声音,阐明中国立场。
⑤重要嘉宾云集
据了解,出席今年论坛年会的嘉宾超过2000人,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到国际组织负责人,从商界领袖、专家学者到媒体精英,可谓重磅嘉宾云集。
⑥改革开放前景展示
习近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的成就,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中国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等问题做出权威阐释。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要举措都将在年会期间宣布。习近平指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⑦共享经济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共享经济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物的共享,就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另一类是知识的共享,例如自媒体和互联网直播、知识分享。
⑧岛屿经济
岛屿经济体是一个独立的海岛或一群海岛,开发利用其岛陆、岛滩及环岛海域的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发展经济并具有一定行政、经济组织的地(海)域单元。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由于区域和国际分工的发展,须与外界发生经济、贸易、文化联系。
⑨湾区经济
围绕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是湾区经济的显著特征。
⑩5G
从1G到4G,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5G将解决人与人之外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即万物互联。5G是一个全新的通讯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这使得5G技术在互联网、智慧家居、远程服务、外场支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有了新的应用。
⑪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⑫区块链
简单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去中心化,即与传统中心化的方式不同,这里没有中心,或者说人人都是中心;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意味着记载方式不只是将账本数据储存在每个节点,而且每个节点会同步共享复制整个账本的数据。此外,区块链还具有去中介化、信息透明等特点。
⑬人工智能
伴随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数据)、CloudComputing(云计算),即“ABC时代”的到来,IT产业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则成为整个智能时代的核心。人工智能一般被认为是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产生具有类人智能的计算系统。
⑭新零售
互联网技术将传统零售搬到线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今电商购物无论是流量成长,还是存量用户转化,都面临瓶颈。“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十年是新零售的时代。”而新零售时代,是通过新技术来改在传统电商,并形成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⑮习近平提出3点希望
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希望发达国家对正常合理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停止人为设限,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以上是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重要看点,其中包含的许多新词汇,也许会成为新的考点。在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大家,新信息也许只会出现在题干之中,高考考察的更多还是课本上的知识。只有充分扎实的掌握了书上的知识点,才能从题干中提炼出问题,做好每一个回答。
与改革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创新
1.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
2.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3.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6.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汉·刘安)
7.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
8. 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9.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1.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1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
改革
1. 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清·谭嗣同)
2.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清·魏源)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
5.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清·梁启超)
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7.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汉·杨雄)
热点素材
40年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习主席主旨演讲中的十大金句
01【久久不见久久见】
海南有一首民歌唱道:“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大家就是这样,今天,有机会在此同各位新老朋友见面,我感到十分高兴。
02【天道酬勤,春华秋实】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古人讲,天道酬勤,春华秋实。
03【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04【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05【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06【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
07【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不会威胁谁】
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08【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09【“一带一路”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10【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知识解读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说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如同引擎,推动着中国巨轮破浪前进。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大成就的取得说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两会上的重磅改革议题,宣示了改革不停步、再出发的决心,也坚定告诉人们,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
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最广泛的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国内和国际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开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模拟试题
1.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强国之路镌刻在汗青之中的重要一步。坚持改革开放有利于( )
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消除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④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改革开放即将走到第四十个年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在获得一系列卓越成就的今天,中国依旧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主要说明( )
①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习近平倡导“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回答3~4题。
3.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是:
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④市场经济使一国无法控制本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有利于:
①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
②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的贯彻
④西方发达国家的长远经济利益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5.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
参考答案:
1.D 2. B 3.A 4.D
5.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立志成才报国。
③树立全球观念和平等、参与、竞争、开放意识,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将创新的思维和理念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就自己,也在实践中贡献社会。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命题热点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
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②雅典的民族危机加剧。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特点
①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②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①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2.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②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③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2)内容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告奸制,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
③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组织,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④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
(3)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②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②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③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2)措施
①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②设立三长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迁都洛阳。
⑤推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
②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
①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3)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③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试题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3.[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3.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规律总结
关于古代改革的考点汇总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命题热点二:近代中外重大改革
1.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②“异端”思想和“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挑战。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内容
①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②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③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3)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
①奥斯曼帝国及马木鲁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使埃及形势恶化。
②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使埃及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③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2)内容
①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创办近代工业。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③军事上: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④文化上: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出版各种著作。
(3)评价
①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②局限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
②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新思潮涌动。
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⑤亚历山大二世上台,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为巩固统治进行改革。
(2)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③发展机器工业,建立近代工厂。
④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⑤创办各类学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3)影响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的近代化。
③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④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②幕府的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④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内容
①政治: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②经济:实行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及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④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⑤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3)影响
①进步性: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②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
④统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⑤康有为、梁启超等领袖人物的维新变法活动。
(2)内容
①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③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④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4)影响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试题
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3.[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参考答案:
1.(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2.D
3.(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规律总结
1.关于近代改革的误区警示
(1)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宗教改革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人们接受和利用。
(2)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从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3)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4)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2.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的特点
(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①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②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③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①俄国改革:a.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b.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c.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②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①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②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4)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①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
②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5)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①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②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命题热点三:中外社会改革
试题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5·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规律总结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知识梳理
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留学生涯
(1)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走上革命道路。
(2)1926年,赴苏联学习,理论水平和对中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2.国民大革命时期:做冯玉祥工作(1926年底)。
3.土地革命时期
(1)1929年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立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2)1933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第一次被打倒。
(3)参加长征和1935年的遵义会议。
4.抗日战争时期
(1)1938年起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展游击战争,开始了与刘伯承的长期合作。
(2)创建并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5.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10月,刘邓指挥了上党、平江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
(2)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1948年,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4)1949年4月,参与部署并指挥了渡江战役。
6.建国初期
(1)解放大西南,主政西南。
(2)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的贡献与迫害
1.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56—1966)
邓小平这时期力图改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局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表现出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些萌芽性思想。
2.文革岁月
(1)第二次被打倒:含冤被禁,被迫下放。
(2)复出:“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复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海外媒体称他是“打不倒的小个子”。
(3)全面整顿: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初步实验。
(4)第三次被打倒:在1975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及1976年再遭迫害。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1.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与复出:“文革”虽然结束,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消的党、政、军全部职务。
2.主管科教工作: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是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实际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6.南方谈话(1992年)
(1)背景:
①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②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峻挑战。
(2)内容
①关于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关于改革开放:胆子大一些,加快步伐。
③关于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
④关于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最关键的。
⑥关于发展:是硬道理。
(3)影响: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7.中共十四大(1992年)
(1)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 祖国统一: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9.中共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理论
1.内容
(1)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3)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4)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7)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8)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10)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历史地位
(1)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五、评价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1.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2.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模拟试题
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D.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3. 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
①经济稳定高速增长
②经济实力增强
③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
A.两种军事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对毛泽东领导和邓小平领导的两个不同时代进行了比较: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插秧;另一边是忙碌的上班族,背景是高楼大厦。标题是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的一句评价“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
材料二 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的意思是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回答问题:
⑴材料一中《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的一句评价“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⑵材料二中提出疑问,邓小平的继任者怎样指导中国发展?请你根据199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决议,来回答上述问题。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属限定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目的(即我军第二年的作战基本任务是把战场引向敌战区,改变战略态势),再理解各选项的含义做出判断。
2.B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解放”的本质是什么?要联系这场“讨论”展开的背景。“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继续坚持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束“左”倾错误,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使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4.C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对“一国两制”这一概念的理解。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关键是了解提出“一国两制”的背景和目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而统一的障碍之一是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现存的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允许台湾等地继续保持资本主义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此可知答案一定是C。
5.⑴不符合实际。(1分)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不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⑵ 决议: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上,把三个代表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上,把科学的发展观确定为指导思想。这些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完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回答是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教材中有关邓小平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判。)
广东珠海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 “窗口” 和 “示范区”,始终迸发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知识点链接:
珠海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
珠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九洲、高栏、万山、横琴等国家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7个。拱北口岸是我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九洲口岸是我国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珠海区位位置优越,东邻香港,南与澳门陆路相接,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和华南第一深水港--珠海港,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珠海将成为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与港澳间的交通枢纽和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珠海是海洋资源大市,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和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岸线长691公里。珠海拥有146个岛屿,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流,1990年以来十次荣获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曾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不久前珠海又获得了 “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在2015年环境部颁布的《74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白皮书》中,珠海空气质量名列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目前,珠海已初步形成以电气机械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石油化工、计算机软件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考点:
1.弄清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
2.分析归纳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实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3.简述“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概况;
4.归纳“珠三角" 区域产业特色。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