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少锋芒时,曾想:大丈夫生于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现在依旧如此,如同街上奔忙的人群一样,为“名”为“利”。
三岁时,我第一次看《数码宝贝》时,里面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是一场游戏,死了就是真的死了,就永远没法再回来。”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死亡的定义:那是一个永久,不可逆的过程。
四岁那年,我的曾祖母去世了,我第一次体验到失去亲人的滋味,每日起来依旧想念她做的美食,依旧会时常喊起,然而却永远也见不到了。
到了中学,看曹操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瞬”。想想相比于世间万物,生死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生与死不过是一道门,门外的人害怕进去,门里的人有恃无恐。当然,我也是门外的大多数。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描述出死亡时是什么感受的,毕竟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从佛教的角度上来讲,人生于世,即为受罪,死后则是一种释然,一种解脱。这本来是一种逻辑的,但在末法时代的当下,总有人喜欢添油加醋,非说:“人从出生就是痛苦的,否则为何婴儿的第一声永远是哭啼。”
先不说这事的正确与否,就从这句话的内部逻辑还推理,这句话就显得漏洞百出。首先这句话将哭啼与痛苦建立起了必然联系,因为痛苦,所以导致了哭啼。这本身就是一种强行说理,根本无法逆推,谁说哭啼就一定证明是痛苦的?从唯心主义的层面上来讲,心才是万物的根源,一切痛苦源自于心中的思想,那么作为新生儿,哪里来痛苦的思想呢?
对于死亡这事,相信所有人都是惧怕的,准确点来说,应该是所有有感的生物都惧怕。大家喜欢生,却担忧死,因此才有了”杞人忧天“这一成语。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在现在的语境下就是”想太多“,但其实这背后却包含了极度惧怕死亡的观念。
世界上有许多抗拒死亡恐惧的方式,例如虔诚的佛教徒们,就会将死亡看做是一种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涅槃转世,从而达到一种律己,一种释然;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奉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他们以效忠天皇作为天职,将死亡看做一种尽忠,死后的人都能够进入靖国神社,从而为神,因此才有了所谓的剖腹,拉手雷等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而道家在死亡的观念上则是强调了万物生生不息,幻化成仙。因此才将修仙看做一种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且为之不懈努力,才有了所谓的修仙炼丹之道,寻求所谓长生不老。但是也有另一派认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每一个生命都不断循环复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宗教的角度上对于死亡都称之为看破生死。
中学时期我第一次学化学微粒的时候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从微观到宏观,电子绕着原子核不断旋转,周而复始,并且电子的质量相较于原子核来说基本上忽略不计。在宏观的角度上来讲,地球绕着太阳不断旋转,周而复始,并且地球的质量相较于太阳来说也是忽略不计。每一个原子都有自己的周期,就好像每个恒星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一样,我们无法了解到在每一个电子上发生着什么,就如我们无法了解其他行星上发生着什么一样。每一个细胞当中有无限个原子,每一个宇宙当中也有无限个太阳系。无数个细胞组合形成组织,器官,再到完整的人。那么无数个宇宙的组合会形成什么呢?会不会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人呢?从这一点出发就会联想到,其实一切都只是一个循环,存在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势,我们以无数原子的排列组合而形成不同个体,想到这里就会发现,其实死亡只是一种正常的周期,是打乱一个完整体系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那么这时候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死亡,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但是人是感性类的动物,一切不能仅仅以简单的理性分析加以解答,人存于世,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比如亲人,爱人,责任,理想,情感,现实等等……
刚入大学时候院长张会军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大一时,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你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你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你知道自己知道了。”听起来极其拗口,但细致来想,确实与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当你的阅历多了,自然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年少时轻狂无知,总想着仗剑走天涯,建立丰功伟业,总想着要证明自己,打败他人。为了这个目标,到中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依旧为了这个目的不断努力着。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往往到了人生暮年才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一切都还是原来那样,万物都没有变,而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执念,自己的那份初衷。其实人生中所追求的名、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既然如此,又何必刻意强求呢,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对于死后遗体的处理,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与列宁选择趟进水晶棺,以供后人朝拜;周总理选择火化后将骨灰撒向大江南北。在西藏,贵族们则有一种古老而神圣的仪式——天葬。我还是认同火化后将骨灰挥洒的方式,这样不留痕迹。在若干年以后,无论还有没有人记得我,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我终究回归一捧泥土,重入大自然的环境中,原子将以新的形式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充实好当下的每一天,即便死亡真的来临,也能够抱着平常的心态,坦然接受。毕竟,死亡只是新的重组,新的排列……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