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质上是记录。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各位再去看摄影展,纯粹作为记录的照片,是很难被称为好照片的。
拍照好这个标准很模糊,我的标准是:利用摄影的特性,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画面上最好具有个人特征。(当然,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真正的具体标准的,我讲的只是我个人看法。)
下面放图,我会做一些解释。所有作品都是我翻拍的作者的手工书,均获得作者同意。
01 作品《 ade to youth》
俞夏怡作品,2014年冬
这是一位女生Shay的作品,所有的照片都是2014年拍摄的。她的作品表面上有一种孤独、忧郁的色彩。
她的创作方式非常有意思:
整组作品用了单反、手机、胶片相机、卡片机等拍摄,后期把不同相机拍摄得到的画面组合重叠到一起,照片的后期处理软件也跨了很多平台,有Photoshop,也有手机APP
通过这样的拍摄、处理手法,实际上探讨一个比较深刻的话题:
我们在创作时,
必须使用单一工具吗?
不同摄影工具,创作同一主题的画面,
最终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手法是不是可以被接受的呢?
这是我见过的一个比较有个性的高中生的作品。思维很有自己的特点,作品的风格和她本人的气质也比较符合。
02 作品《囚鸟》
潘凡殊作品,作于2014年冬,现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2015级
她这组作品是在自己高中里面做成的,她所使用的媒介更是多种多样,摄影、手绘、扫描、手工作品,最终她把这些都转换成画面,放在这个由红线串起来的手工书里面。
她是在一个升学压力很大的重点高中里面读书,身边所有人都是奔着985/211去的,就她一个学生是学艺术的。
所有人都紧绷着一根弦,奔着一个目标,而她感受到的只有压抑的氛围,时刻想着最终能冲破这样的笼子。
最后,笼子里的鸟儿飞走了。
翻书视频:
03 蓝晒摄影
范伊吉,2014年冬,高三学生。
这位同学做的是蓝晒摄影作品。
约翰·赫谢尔爵士于1841年-1842年发现许多铁化合物能够感光。蓝晒法是这一发现派生出来的最广泛运用的一种印相方法,又叫做铁氰酸盐印相法,最常用的叫法是蓝图晒印法。
她选择了一些自己平时比较喜欢的花草或者风景照片,做成蓝晒的底片。
全部的药水、底片、纸基,全都是自己做的。在蓝晒照片曝光、显影、晾干之后,再用铅笔补满画面,让画面更和谐。
我觉得画面特别好看,是一种特别梦幻的画面。另一方面,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照片,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打破了摄影的「可复制性」
04 作品《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
王威作品,2015冬
这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一方面它很有趣,很好玩。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诙谐的态度在里面,调侃人类当今的科技文化繁荣。
另一方面,它是在探讨摄影的特性:
我们都知道,摄影是记录当下的瞬间,然后照片就穿透了时间,让下一秒的人也能看到过去的画面,并且栩栩如生。
这是沿着时间线从后向前的穿越。
但是,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我们不会这样感觉,为什么?
因为他拍的,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未来,在几百年之后,我们这一代的用品,可能就会成为文物、古董,被从土里发掘出来,煞有介事的放到博物馆当中,供人观赏。
他用两张照片并置的方式,更加强了这种戏谑的态度。一个是刚出土的文物,一个是放到博物馆中的,类似证件照一样的图片。
最后封底上面,他还写下了价钱 ¥97.73.
这是他做完这个作品全部的花销。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