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关心远景摄影的社会各界朋友拜个晚年大家新年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关于远景的好消息~
三影堂的相关资料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于2007年6月,坐落在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内,是国内首家以摄影作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专业当代艺术中心。三影堂由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荣荣和他的妻子、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映里共同创办。著名艺术家、建筑师艾未未设计了4,600平方米的园区和2,500平方米的景观建筑。
三影堂致力于成为最高水准的展示、推广、交流与挖掘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平台。
「三影堂摄影奖」旨在以开阔而具有深度的学术思想为基础,以对当代摄影的独立认识和判断作为出发点,邀请国际评委,在不断涌现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及作品,对当代摄影的最新动态进行考察、梳理和研究;同时以专业制作、评论、展览和出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推广,将中国当代摄影的最新成就介绍给广大公众,支持新人艺术家,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的健康发展。
2017年三影堂摄影奖
入围本届摄影奖初选的艺术家分别是(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海舒、邓云、高明昔、高鹏、顾奔驰、韩萌、何博、胡兆玮、良秀、凌飞、刘劲勋、卢杉、孙小舟、王攀、王佳、黄荣法、闫亮、杨智舒、曾戈、张之洲。
胡兆玮,浙江杭州人,是远景摄影学校2014级学子,目前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大二。曾取得北京电影学院商业摄影、中国传媒大学灯光照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摄像,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等多所学校专业合格证
入选作品
《23:47》
我们离末日究竟有多远。2015年1月22日,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的“末日之钟”被拨快了2分钟,距离“象征世界灾难末日的”午夜时分仅剩3分钟,这也意味着人类面临的生存威胁上升到冷战结束后的最高水平。诺斯特拉达穆斯的“1999年7月世界末日”预言曾让亿万人心神不宁。如今,1999年已经远去,但我们是否就此太平?从冷战到最近作出的一个个末日预言,诸如大陆陆沉、文明消亡等。现代的人们一直都处在旷世浩劫的阴影下。无论后人将怎样看待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都堪称一个焦虑的时代,并且我们今天要比过去的半个世纪承受着更为泛滥的恐惧。
在《23:47》中的作品内容由两个部分所展开。一部分探讨的是有关末日的种种可能性,从核战冰期到生化恐惧,人口以及气候环境问题。并从人类的集体危机延伸到国家甚至个体的灭亡,政变,暴乱,信任危机所带来的隐喻式的末日。第二个部分虚构了一个遭到毁灭性灾难的世界。用稀少的物品和文字来探索这片土地的人们生活状态,信仰和秩序,以及用虚构的合成的影像来展现地域,气候和环境。有限的表达让真实的人和虚拟的世界产生隔阂,并由此产生个人对这灾后世界的好奇和窥探的欲望,在时空和地域的迁移下产生对人的情感和文明异化的假想。两个部分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结,共同构成这个时代我们对于末日议题的想象和讨论。终究零点的三分钟还是会令人感到紧张和不安的,假如能够再多给这个世界十分钟的时间,也许我们就还有机会去挽回。
以下采访内容来自春熙照相馆,采访由春熙完成,版权来源春熙。
春熙的微信公众号是「Tushuo2016」春熙照相馆:
(Q=春熙照相馆 A=胡兆玮)
Q:感谢你接受采访,作为摄影师您的主要兴趣是什么?
A: 平时创作主要的兴趣点在于人常生活中相对隐蔽的话题的关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等等。
Q:谈谈《23:47》这组作品,是否有特定的灵感来源?
A: 这个作品的创作来源是对于“末日”这个话题的关注。对于这个话题,最初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了解到的。在前些年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在朋友圈的流行,《2012》《后天》等灾难电影的火爆,一度让周围的人们对可能会到来的灾难感到担忧。这颗星球带来的严峻挑战无容置疑,但当末日灾难的流行话题逐渐淡去后,我们却要继续面对往日的平淡生活,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也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什么。我们自身对不可知灾难的危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剥离开来的有趣现象是我最初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剥离感,让我想要通过作品去直接的探讨末日的可能以及末日发生后的人类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Q:谈谈《23:47》这组作品,是否有特定的灵感来源?
A: 这个作品的创作来源是对于“末日”这个话题的关注。对于这个话题,最初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了解到的。在前些年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在朋友圈的流行,《2012》《后天》等灾难电影的火爆,一度让周围的人们对可能会到来的灾难感到担忧。这颗星球带来的严峻挑战无容置疑,但当末日灾难的流行话题逐渐淡去后,我们却要继续面对往日的平淡生活,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也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什么。我们自身对不可知灾难的危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剥离开来的有趣现象是我最初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剥离感,让我想要通过作品去直接的探讨末日的可能以及末日发生后的人类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Q:这组作品能看到虚构的图像和文字,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A: 之前说到我最初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这个话题的。所以在开始做研究的时候,也是先从各类影视作品中下手,对电影、小说、电子游戏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作品进行解读,并对不同的世界观进行分类筛选,然后提取出这些作品共通的意向。关于图像和文本的引用,有一部分就直接从调研的虚构作品中提取,在电影和游戏中提取代表性的图像,在小说中提取概括性的文字,让这些文本成为作品更为直观的元素。在做相对更深层的调研时,我回去翻看一些历史资料和纪录片,并利用翻看资料获取一些基于现实的图像文本,并让这些现实的文本和虚构的文本进行并置并相互产生联系。
Q:是否有对时间,人生,世界的哲学思考?
A: 从这个作品来说,根本目的就是在探讨时间,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只不过通过置换了一个不同时空进行探讨。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关于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以及在时空和地域的迁移下产生对人的情感和文明异化的假想。现代的人们一直都处在旷世浩劫的阴影下,我们这个时代都堪称一个焦虑的时代,并且我们今天要比过去的半个世纪承受着更为泛滥的恐惧。
Q:在《23:47》作品中,很多场景的拍摄是有预先设计的草图还是现场的灵感?
A: 主要依靠实现的草图,一些草图画不到的细节再现场去发挥。
Q:谁是你最喜欢的当代摄影师?
A: 最喜欢的应该是Wolfgang Tillmans。
Q:对你的摄影有主要影响的是什么?(诗歌、新闻、小说或摄影家?)
A: 诗歌、小说、电影、电子游戏都会有。大多是潜移默化的人影响。
Q:对你的摄影有主要影响的是什么?(诗歌、新闻、小说或摄影家?)
A: 诗歌、小说、电影、电子游戏都会有。大多是潜移默化的人影响。
另外的好消息
远景北京小分队全员通过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初试~
参加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考试的同学也全员通过
还在考试的同学们继续加油
来年名校相见!
远景摄影永远是你通往艺术名校的桥梁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