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学子选专业的时候了,我也零零星星收到过一些提问。这些提问,也带动了我的很多思考,我将我的回答,整理成了5条小建议,希望对现在正在填志愿的小朋友给予一些启示,如果觉得有用,也欢迎转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没有最好的专业,也没有最热门的专业,更没有永远赚钱的专业。
关于选专业听到过最频繁的问题就是:老秦,你觉得哪个专业最好?我一点也不挑,就问一下哪个未来最赚钱?
这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就算入校时是热门行业,但很可能四年后毕业找工作时已经变成了夕阳产业;入学时听都没听过的词,未来竟然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人民日报的一份关于95后就业观的数据调查报告,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中,位居榜首的是主播/网红,几年前你能想到么?
中国发展很快,崛起和没落也都很快,没有永远的「热门」,没有永远的「最好」。正如@秋叶 大叔这段话:
上世纪六十年代,你哪个专业都不如去种田,那时贫下中农才是根红苗正;放你在上世纪七十时代,你哪个专业都不如去当兵,那时是解放军最亲;放你在上世纪八十时代,你哪个专业都不如去做工人,那时叫铁饭碗;放你在上世纪九十时代,流行的是一个词叫“下海”,没错,下海的都是今天你们哭着喊着要抢的公务员岗位……
第二,对内进行自我剖析,对外进行充分的了解,选专业是多角度综合考量利弊之后的结果。
一些朋友在提问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参考,拿着一本厚厚的志愿指南一脸懵逼。我建议从对内、对外两个层面来分析。
对内而言,要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
【1】兴趣爱好
比如你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喜欢做一个安静的技术?……不过这一点并不是最好的参考,因为一般人刚经历过多少年的考试和学习,除了一身考试能力,对于兴趣爱好的认识其实还没有释放;另外就是很多人在中学时对于很多兴趣爱好都出于想象,真正接触之后会发现其实跟想的还是有很大出入,所以兴趣爱好也是要经过考验的,最好真的深入了解过。
【2】地域偏向
比如说你想离家近?比如你想去一线城市?比如你想去南方或北方体验不同的文化?比如你想去美女多的四川重庆……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一个人求学的地域以及周边的区域,经常就是他后来工作的区域,甚至是成家的区域。
【3】家庭关系
如果家庭在某一个行业里有充分的人脉资源积累,未来能够给你安排一个好的方向,那么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4】系统测评
现在有了很多测评系统,可以用一套题目测试你的兴趣,分析你的潜力。基本上现在每一个门户都有这样的填志愿系统,为了减少广告嫌疑,我就不推荐了,大家自行查找,但特别要提醒一下,一方面找知名门户,不要被一些骗子盗取信息;另一方面,不要盲目相信工具带给你的答案,它只是一个侧面的参考。
对外而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获取:
【1】学校官网
看看各个学校官网上的介绍,以及该专业的学院、师资等。
【2】学长学姐或老师
如果觉得官网上的信息太官方,想知道更真实的情况,如果有朋友的孩子在读大学的,可以一起吃个饭聊聊,实在不行直接去附近的大学里找学生和老师咨询也可以,他们都很热心的。
【3】学校招生办
也可以直接打该学校招生办的电话咨询,官网上一般都有电话。不过在旺季,很有可能占线……
角度不限于以上,我建议可以先通过这几个角度列一些可能的专业或学校,然后利用排除法一个一个缩小范围。比如该学校宿舍是8人间忍不了,划掉;比如夏天没有空调忍不了,划掉……最终一定会有一个脱颖而出。
第三,如果以上所有的角度对你来说都无关紧要,那么就请谨记一条:在分数可达情况下,学校段位优先,同段位的学校下再专业优先。
也就是说,如果分数一般,那么我建议你在自己的分数能够去的大学中,尽可能优先选择排名靠前或学风更好的大学,而不是专业。
因为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转专业的机制,在一个学习阶段后可以根据你新的认知给自己调换专业,并不是说你今天选择这个专业后,就永远无法悔棋了。
但是,当你进入大学后,学校的文化,学校可以给学生的资源,学校中你每天接触的小伙伴……反而是影响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孩更重要的因素。
因为一个人学习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在大学里其实学不到太多、太深,反而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三观、思维习惯以及朋友圈子的层次确定了他在这个年龄的段位,甚至影响一生。
我记得我大学时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拼尽全力杀进全国赛。当时看到一些选手讲到自己的认知的时候,谈到了某某国际专家到学校里讲座时带给他的影响,谈到与美国某大学做交换生时获得的视野,谈到某某牛逼校友带给他的方向,谈到做某次创业尝试时学校给予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有些差距,不是努力可以轻易追赶的。
大学的水平确实不决定能力,但经常能决定你的眼界与经历。
第四,如果你一定要专业优先,那么在家庭背景普通的情况下,建议选择一门偏技术方向的专业,哪怕未来苦一点,但绝不担心没饭吃。
因为技术是硬功夫,你能做到什么级别就拿哪一级别的薪水,一般靠实力说话。我记得毕业时坐火车去北京,在车厢里遇到一个校友,他是学机械的,但是喜欢计算机技术,业余时间做了一个程序,因为这个程序他被搜狗招走了;我还有个高中同学,学校是大专,家庭情况也不好,但他是学计算机的,编程技术一级棒,毕业时第一份工作工资8000块。
他们在学生阶段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技术水平,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去更好的公司。反而是很多学习管理、中文、历史这一类的同学比较容易迷茫,如果家里有安排还好,但如果要靠自己,想要找到非常好的工作确实不是很容易。
第五,不要为了一个人去一所你不喜欢的大学。
这可能是一个不解风情的建议,也可能会被喷。我知道可能你有美好的故事,可能你有唯美的约定,但以我有限的阅历告诉你,中学的圈子实在太窄,大学的世界确实精彩,一个人眼界的变化会带来很多变化,为了一个人不顾其他任何因素的考量就去一所你根本不了解或者根本不喜欢的大学,无疑是一次人生赌博。
赢了固然好,但输了经常是难以收场,虽然确实有一些广为传颂的故事,但另一面其实有着更多海量并不好的结局,激情变狗血的故事看过太多,只不过是因为人们都喜欢津津乐道那些美好的事情而已。
当然了,以上建议都是参考,我还告诉每一位即将填志愿的朋友:选择专业是你的一次成人礼。
从高考结束开始走向大学,从此,没有人每天围着你转,没有人强迫你必须几点起来背书、晚上要自习;也没有人每天告诉你你该做哪张试卷、复习哪个章节;也没有人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主动给你来打气……你是一个大人了,未来迎接你的将是更多的选择,选择睡懒觉还是早起,选择学习还是打游戏,选择假期蜗居还是实习……都得由你自己选择。成人的一个标志,就是自己能够做选择,也能够承担选择的结果。
从外观看起来,大学不过是一堆建筑,却是那么多人带着憧憬进来的象牙塔。
我们都讨厌做选择,害怕选择背后的承担结果,但成长是一种溶剂,选择就像溶质,这些溶质,也在对我们生活的密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学教给我们的东西,真的不一定总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未来你看待事情的观念、你的思考方式、你的做事习惯……都或许是大学里某一个碎片带给你的但你疏忽了的。
那些选择以及选择之后的结果,都是在自己这个成长最快的年纪里的代价,也是大学的馈赠。
祝福你。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