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的视听语言分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片的类型和拍摄内容。拿今年中传的编导、戏文影评题《永远的萨克斯》来说,你打算如何分析它的视听语言呢?这是一部23分钟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拍摄手法朴实,在视听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可分析之处,反而是它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更加值得去思考。我在我的书里曾写过影评的几种类型(完全为了应试):
1.社会学分析。这是最主要的影评写作方法,尤其是在当前纪录片占了大半壁江山的影评考试中。分析影片的主题、社会意义、社会环境、教育意义、人物性格塑造、甚至社会的批判性,这是最主要的影评分析,也是你能不能看懂这个影片的证明。如果考官都不确定你是否能看懂这部片子,那么写再多的视听语言分析又有什么呢?何况对于纪录片而言,哪里来的那么多视听语言够你凑够1000多字。
2.叙事分析。常用于电影或微电影的分析,纪录片目前我只看见过一部《野生动物摄影师》值得被分析(双线顺序)。还有单线顺序、多线顺序、单线倒叙、多线倒叙+插叙等等等等,用以在不同的时空叙事中去分析人物和情节。说实话,咱们参加艺考,按叙事结构去写影评不容易。
3.视听语言分析。这部分我真想好好说说,影视语言多了去了,真能用到影评考试中的就那么几种。无非就是景别、构图、光线、色彩、影调、音乐、旁白,最多加个蒙太奇长镜头。现在的问题是,我知道这是视听语言,但是我为什么要写它。很多同学写“导演连续用了几个中景镜头拍摄人物”或者“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这种为了写而写真的很尴尬。这些视听的用途,一多半就是为了烘托氛围,制造气氛。写视听是有目的的,是我觉得导演这么做好,我写了它可以为我的影评服务,而不是为了写而写。13年我们省的联考题考了《敦煌》的第八集《舞梦敦煌》,很有幸我的一个学生影评得了93,考完了她给我复写影评,我现在还留着。其中有一段她重点写了敦煌舞姬程佛儿,“导演通过一系列逆光镜头,强调了造型感的同时让我们深刻的领略到了大唐时期的精湛舞艺以及当时那种日日歌舞升平的场景...一路上的坎坎坷坷全部采用逆光拍摄,强调突出人物形态的同时又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而这里由敦煌的热闹和长安的战火纷飞做对比的一组蒙太奇镜头也恰当好处的体现了程佛儿的身世转变...”所以我们写视听,更主要是为了交待目的。此外,有一种情况很特殊,就是我们根本看不懂影片。如今年某东南高校在沈阳考点的影评题,一部2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很多同学看了没看懂,这种情况你就得好好想想是不是影片视听运用的非常有特色了(因为社会学分析不出来啊),例如它的光线、影调、造型是不是有特点,配乐、音效是不是有特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特点为影片怎么服务的,为什么这么做。
4.美学分析。美学分析涉及到一个艺术学的理论分支——艺术批评。具体可以参考王宏建教授的《艺术学概论》一书,重点就是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我们因何转悲为喜,因何转恶为善,甚至因何达到了高峰体验(《宗教、价值、高峰体验》马斯洛),但是这种种的变化与美的感知要受制于影片。
做个总结吧,对于我们艺考生仅仅就应试而言。我推荐社会学分析为主,视听语言分析为辅。且视听语言的分析要有目的性。绝无视听语言分析越多越好之说。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