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原来国外的艺考是这样的!

作者: 艺小队     发布时间:2017-03-11     阅读数:6588



  近日,国内多家知名艺术类院校举行招生考试,“艺考热”的话题再度引起热议。

  其实,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放之四海皆准。在很多国家,一年一度的艺考场面都十分火爆,艺术生们“多年磨一剑”的辛勤付出就要靠这最关键的一击来敲开梦想殿堂的大门。

  艺考成功的背后,有些什么门道?关于艺考的模式和理念,又有什么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撇开热闹,我们还能看什么?







韩国:美术招考改革还个性于学生





  几年前,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宫林在与韩国中央大学客座教授金正炫交流时翻阅了许多本金教授上大学时购阅的韩国美术刊物。其中,一本1984年出版的《季刊美术》中的图画引起了他的关注,他脱口而出:这是美术入学考卷!这让金教授吃了一惊,不懂韩文的宫林竟能认出这份考卷。


  原来,宫教授之所以一眼认出,是因为他看到三十多年前的韩国艺术院校和今日中国许多艺术院校的艺考有着完全一样的现象。那就是,“素描”考石膏像,“色彩”考静物,“水墨画”考花鸟,“雕塑”考临摹……他感叹,那一张张美术考卷的造型和概念如出一人之手,在书店里的美术高考辅导教材,在大大小小的艺考技巧辅导班,甚至在专业院校的入学考试,都能看到这样的套路。


  在当年的《季刊美术》上,韩国的艺术家和教授们认识到招考模式的问题,撰文指出了这种以写实技术为唯一考试标准的局限性。文章强调,光用写实技法考试来选拔、录取有才华的美术学生实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无视了艺术最为重要的个性和创新,这种格式化的考试模式,拦住了恣意的创作者,反而对那些没个性的作品更为有利。因此,教授们发出呐喊,“大学不是为文化行政而存在,也不是为教授而存在,只是为培养优秀的美术家和更进一步发展美术和文化而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韩国政府采纳了学者和艺术家的建议,逐步改变了这种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将招考方式和录取标准交给每个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来制定,请他们结合专业特点来考察报考学生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改革后,原先流行的填鸭式“考前班”逐渐消失,热爱艺术的高中生们就在本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学习艺术,制作具有自己个性、展现个人才华的作品集。总体而言,现在韩国美术院校的专业考试模式日益多元,统一的录取标准“一去不复返”。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