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影视编导方向,编即编剧,导即导演。我是14级中戏编导学生,甘肃人。在此对中戏编导校考应试做个人理解性的阐述,诚心希望为有志于此的艺考同学提供帮助。一家之言,请勿转载。
先总体来说。一试,面试。每年实际参加考试的有三四千人,一试之后,只剩下二百人左右。一试候考时 ,每人需填影单书单,这是中戏编导的一大特色,考官会根据你填写的影单书单提问。六或七人一组同时进入考场,依次问答,每人约两三分钟。短短几分钟内,考官要对考生的各个方面做出判断。二试,叙事散文(今年改为故事写作,以后怎么调整还说不准)题目二选一,2500字以上,两个半小时,要求以人物为主,情感真实。进入三试时,剩下一百人左右。五人一组,一个时段内共两组,集体观摩视听片段,然后一组抽题排练小品,另一组面试,单人轮流入场,每人约半小时,除了向老师描述之前片段的视听现象,更多的是考官根据书单影单与二试散文对考生进行电影、书籍、生活的相关提问。
一试的淘汰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第一道坎儿,关乎能否继续考试;三试压着考试的大轴,关乎能否进入中戏。这两场面试的重心就是那张在候考室填的影单片单,这是考试的可寻之章。由于同学大都阅读量匮乏,所以老师的提问就只能集中在影单上。影单上填写的电影篇目,数量、类型等等因人而异,但核心有一条,就是要看懂电影。
什么叫看懂电影?有一个误区,尤其在地方培训机构很突出,就是把对电影的分析盲目的全盘集中在视听手段上,而且分析时简单粗暴,甚至出现视听分析模板这样的东西。的确,这对于普通二本学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很适用,显得自己"专业好"。借用何老师说过的话,"视听语言重要吗,非常重要,是导演讲故事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理解人物情感,组织人物行动,才是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方法是中戏秉承的创作传统,故事片中,各种手段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叙述故事为目的的,故事亦以人物为核心,理解不了故事中的人物,就无法为塑造人物找到合理的手段。当然,反过来,艺考前积累一定的视听知识,是可以帮助理解电影的。
电影提问中,常见的可以归为几类。初级题目,是关于剧情以及一些视听现象的理解与记忆,选几道问过的真题,《三峡好人》中,韩三明在工地寻找小马哥,发现他已经死时,响起什么音乐?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响的?《杀人回忆》中,最后找到凶手了吗?警官在结尾处,一直在看什么?《童年往事》中,奶奶是怎么死的? 中级题目,关于电影细节、人物情感,电影主题,导演构思的提问,真题举例,《孔雀》中,那个小混混(名字忘记)和女主人公在树林里做了什么?男的朝哪儿开枪,为什么要开枪? 同样在《孔雀》中,母亲发现姐弟两要毒死傻弟弟的第二天,她在吃饭时做了什么?为什么选用一只鹅作为道具,而不是鸡或者狗?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处理这场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冯小刚饰演的老师大喊“焦师傅”的心理是什么?电影靠后段时,马小军为什么会说自己讲述的都是假的?《甜蜜蜜》里,李翘本来是要跟豹哥告别的,为什么却跟豹哥走了?等等。比较类似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笔试题目。高级题目,关于电影风格和创作特点的问题,真题,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但他的电影里会出现很多超现实主义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我认为这并不矛盾,请解释原因。提问时老师经常会抓住一个点,由难到易,逐渐深入。这种提问可以考察到考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对情感的敏锐程度,洞察力,生活阅历等等。影单,是考官了解考生的窗口,使对考生各方面的考察落实到电影中的具体问题上去,同时也为应试提供可以有效备考的途径。
那么,该如何看电影呢?首先,要带着感受看,进入到情境中,感受并揣摩剧中人物的情感,尝试理解人物每一个行动的心理原因,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比如,马小军为什么会想强暴米兰,米兰为什么会主动拉下马小军的裤子,此时马小军又为什么逃跑?在思考这些问题时,要把人的感情当做一条流动发展的线来琢磨,考虑前因后果,感情是具体的,有过程的,在片中是有逻辑的。每场结束后,思考这一场讲了什么,心中复述一遍内容。观看时,记住影片打动自己的点在哪里,感悟并思考打动的原因。返璞归真,落实到看电影最基本的问题上去。其次,关注电影细节,包括表演细节,物件道具细节等等,思考细节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剧情发展的作用。比如《甜蜜蜜》中,豹哥暴死街头,李翘认尸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个细节性的反应?再比如,李翘和黎小军买金手链这一场戏,有效地利用金链这个物件细节,使人物关系产生发展。等等如此,细节不是电影自然就有的,而是导演、编剧有意识创作的结果。最后,要注意导演使用的调度与视听方法,并和该手法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紧密靠拢。一定要明白,手段并非任意使用,而是以特定叙事任务为目的的。以《霸王别姬》举例,文革时,小楼在会场发言,菊仙来送伞,导演让菊仙走到二楼观众席,镜头仰拍,可以联想到小楼在花满楼接住菊仙的那场,此时小楼的处境好比那场中的菊仙,任人欺辱,空间的落差暗示人物的困境;菊仙自杀,穿着红色的嫁衣,红色的婚鞋,红色的烛光映在结婚照上,“听奶奶讲革命”的样板京剧响起,菊仙仅仅想要一个安静稳定的家,过自己的小日子。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要在大量的观影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或导演,反复观看,认真拉片思考,尤其对于将来在考试中要填在影单上的电影,更要落实到位。对观影类型的选择上,最好不要刻意追求“大师电影”,还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主,一开始就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就不好了。
叙事散文2017年不考了,改为故事写作,未来怎么考,还不清楚。我还是想说说叙事散文。故事写作另外写文细说。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对这个考试项目的变更,但我依然认为,叙事散文是一个非常好的考察方法和训练手段。中戏编导和戏文整个大一的剧作课都在写散文。散文训练意义重大,对于挖掘创作素材,训练观察、感受能力,体验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等有直接帮助,是通往剧本创作阶段的有效捷径和必要铺垫。真情实感是叙事散文的核心。内容上,可以写一个人的一件事,也可以写一个人的多件事,但自己需是这些事件的参与者,与所写的这个人发生过感情交流,而且感情是有变化的、明确的、具体的、真实的,要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语言上,要朴实无华,简洁准确,人物形象要准确具体可感,可以通过多个感官角度来写,视觉听觉嗅觉,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特点,写出人物在事件中真实独特的情感反应;写作技巧上,情感的表述要通过外在的形象与动作,说他伤心,那么他是佝偻着头流泪呢,还是默默坐着一言不发?通过对动作的描写,也能不动声色中流淌出作者的感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的描写,“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感情寓于动作与细节中,寓于事件中。没有大肆的渲染,朴实真切,回味深远。写作中,要处理好事件与情感的关系,情感表达通过叙事实现,不能有情无事,陷入所谓“意识流”中;也不能有事无情,干瘪生硬。要求考生打开心扉体验生活,深入细节观察生活,放开感官感受生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对人情世事能有所洞察。散文是一次宣泄过程,需要真实情感,但也切忌过度渲染,要能控制表达,《背影》就是很好的范例。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也是必须的,以名家小说为主。总之,散文不是这么三言两语就能提高的,需要在具体训练中点滴进步。考前可以准备五篇左右的原创散文,当场套作,提高过关率。
视听段落分析考察考生对画面与声音的敏感度。考生观看几分钟的电影段落,然后考官发问或者让考生自己描述整个段落。常见的问法有,音乐具体从哪个地方开始响起? 这个镜头是怎么运动的,带给你什么感受?等等。只要有一定的观影量,了解视听表达的基本手法,且在观看片段时认真仔细,基本都不会有问题。集体小品表演五人一组,随机抽取题目,当时我们抽到的题目是《酒醉之后》,排练时长约为一小时,表演时间五分钟以内。这个环节对考生的表演技巧并无太大要求,主要考察考生是否有组织人物行动的意识,构思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构思时,不一定要求故事多么新颖精巧,但最好要完整,符合情感逻辑,建议从生活的小处着手。在场表演时,要保持秩序,相互协调,不能乱,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为了出风头抢戏破坏整个表演,抢的好可能会被老师欣赏,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为集体负责的行为会被老师厌弃。要让表演流动、发展起来,不要在某一无意义的状态上停滞不前,比如醉酒的表演,吵架的场面,甚至越吵越凶,认为这就是“冲突”,是“戏”,其实不然,这种情况下老师会立马叫停表演。另外提示一点,艺考时即兴小品不要表演醉酒的状态,打醉拳说醉话。
以前还有朗诵与故事编讲,近年已经取消,未来考不考,不清楚。面试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聊天内容,就是生活话题,会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情感经历,家庭情况,爱好特长等等。作为一个报考国内顶尖艺术院校,有志于影视创作的人来说,他在生活中需要是个有强烈感知力的人,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判断和思辨能力,敏锐感受着生活带来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创作的核心是"人",体会人,理解人,关注人,学做人。“真”可谓是中戏招收学生的一大标准,真肯,真切,真挚,真诚。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品质,谦虚,豁达,向善。这些东西,是需要生活长久积淀的,甚至很多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在应试阶段迅速建立。至于一些获奖证明,老师不怎么在意。碰到阅读量不错的考生,还是会聊书单。另外,虽然不是表演系,但考生在面试时也应该穿着得体,阳光大方,有与考官交流的意识。
天赋,训练,运气。三者合一,缺一不可。天赋是肥沃土壤,训练是土壤上的树苗,运气就是雨露阳光。没有树苗,再肥沃的土壤也会荒芜;没有肥沃土壤,树苗也可以在黄土里坚韧生长,勤能补拙;阳光雨露,今天不来,总会来。身边很多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有复读两三年才考进来,坚持需要魄力。应试思路大致能摸索来,却又有它摸索不透的地方,对考生有标准却又没有标准,趣在法外吧。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