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统考和校考有什么区别?
对于艺考生来说孰轻孰重,谁更好考?谁竞争更大呢?
每年的统考都是一个很迷幻的考试,总会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这样的疑惑:
1.统考成绩很好但是校考基本一个没过?
2.统考成绩很一般,本来觉得自己考学无望了,结果校考成绩还不错。
那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统考和校考。
01
统考、校考的定义
统考
在艺考中,考生首先要参加省组织的统考(又称联考),是省内设置的艺术类统一考试。
校考
在艺术统考合格的基础上,高校单独组织的一次专业课选拔考试。
旨在选拔专业水平优秀的考生,考试难度相对联考较高。每年校考成绩在4-5月发布,如果校考合格、文化课合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考成绩进行录取。
02
统考与校考的区别
统考
由各省自主命题,考试的题型、时间、评定的方式都由各省统一发布。
难度较小,大部分考生都能合格,一般合格率在90%左右,本科合格率80%左右。统考是门基础性考试,是校考的通行证。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组织校考时有明确的规定:必须要求在省统考合格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参加校考。
校考
需要校考的大学多是比较有实力的:比如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等。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学校取消了线下校考,具体的还要以当年招生简章为准。
1.考试分成几轮
一轮考试其实有时候很难发现一个考生的全面素质和情况,所以几轮考试下来可能会给予很多看起来普通但是很有灵气的学生更多机会。
2.考试内容相对来说更全面
所有内容的时长以及几项的分类会更加具体,那对于很多认真准备的同学可能给予了更多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
3.校考考的好机会更多
统考看起来比较简单通过,但是最后的录取率还是不是很高。第一,可报的学校还是比较少。第二,报考的时候要根据文化课和统考成绩折算分数,这样文化课高的同学更有优势。对于校考来说,能报的学校还是很多的,可以多考一些学校,按照提前批、一类、二类的学校多多报考,只要统考合格,还是有很多选择机会的。
03
统考与校考谁更重要?
对于90%的艺考生而言,统考重要。
1.通过统考后才可以参加校考
艺术统考一般来说是必须要考,合格后才能以艺术生的身份参加校考。
部分省份要求考生必须通过省统考才可以参加校考,如果未通过,在录取时该院校将无法提取考生档案。
2.未通过统考(或未参加统考)可选择的院校较少
可选择不依赖统考成绩的院校参加校考,高考后,符合要求即可就读。
只是目前国内不依赖统考成绩的院校,一是院校少,二是这类特定院校提供的这些专业偏理论和历史,有一部分仅且只招文科生,三是这类院校对高考成绩要求较高,且招生人数较少,有的全国仅招几个人,成绩接近一本线甚至超过一本线20分左右,难度相当大。
3.艺考改革:减少校考院校,改为统考成绩录取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文件中,建议: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科类,鼓励省际间联合组织省级统考,扩大省级统考专业范围。鼓励高校进一步减少艺术类校考专业范围
教育部关于艺考改革的一重大方向,是鼓励高校直接使用统考成绩。在此政策下,组织校考的院校逐渐减少,承认省统考成绩的院校越来越多。
04
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校考?
1.专业性强的艺术院校都设有校考
虽然承认联考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标准的院校数量有很多,但是这些院校大多为各省普通院校、民办院校等,重点名校的数量并不多。当所有的艺考生的志愿都集中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重点名校中,即使过线了掉档的几率也非常大,况且使用联考成绩录取的省外院校也比较有限。所以参加校考,无疑是让艺考生具有更多的选择。
2.统考上线率高录取率较低
每年的专业统考的合格率都会高达90%以上,很多考生通过统考的几率还是相当大的。但其录取率却是低的可怜,最低的省份录取率竟然只有15%。
因为使用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之间竞争是很激烈的,各个院校在每省的统考中都会设置最低的专业课分数线,按艺考生的专业课高低择优录取,加之本身招生名额较少拿到合格证的人不是很多,文化成绩合适的填报者自然录取率较高。
3.校考可以更自由的选择适合的科目
考生在参加统考时可能会有准备不足的地方,应有的水平没有发挥出来,导致统考成绩不佳。
而校考时间相对比较靠后,考生在考前的这段时间里专业水平提升是最快的,也可以针对报名的校考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考生多报几个校考的院校来增加录取的几率!
图//2021届骄紫线上校考
4.校考容错率更高
统考只设置一次考试,而校考的考试机会要更多,所以相对而言校考的可能性要更多一些,广撒网说不定能捞上鱼!
05
校考的策略
校考时也要讲究学习方法和策略。
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报考适合自己的院校,了解各校考的信息,在网上查询该校的简章和历年录取情况,考试前研究报考院校近几年的考题,查找报考院校高分卷,看看高分卷的标准和自己的区别。对于参加集训的人来说,这些麻烦步骤都可以免去,因为集训期间,专业、系统、有方向地训练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06
统考完以后,还有必要参加校考吗?
1.专业能力强的,文化成绩还可以的。
有些专业好的学生也许没有校考的目标院校,但是作为一个艺考生,你应该知道,参加校考才是王者们的巅峰对决,校考的学校自然是专业里的最高学府,如果这类学生不参加校考,真是亏了这一身专业本领。
2.过本省本科提档线,联考分一般的。
即便你联考考的很好,已经可以满足你上一个好大学的愿望,但请你“勿忘初心”,集训之前立下的目标。
联考和校考的评分标准不同,并且联考完到校考开始还有一段拼搏的时间。校考一旦专业过线,对手就大大减少,录取率自然大幅度提高,只要专业课足够好,像南艺,吉艺,山工艺等这类的艺术类院校,仍是有很大希望录取的。
07
统考与校考,谁竞争更大?
统考竞争形势:
虽然经过这几年的艺考改革,二本院校和不少一本院校承认省统考成绩,但是不代表只要统考过了本科线就一定可以录取。
特别是天津、辽宁、安徽、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上海等省份,来本省组织校考的院校已经很少了,除四川省,其他省份对统考院校按文化成绩和统考成绩合成综合分进行录取。
因此,想被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文化成绩要突出,统考成绩排名要较靠前。
从历年统考通过率来看,各省基本有80%的艺考生可以通过统考本科线。但是,文化成绩好的艺考生不在少数,这种统考大圈相比校考小圈竞争更为激烈。所以单靠统考成绩去报考热门学校,除非是专业、文化同样拔尖。
校考竞争形势:
如果你获得了某所院校的校考合格证,意味着你最低的录取几率是25%,因为合格证与招生计划的比例是4:1。
而且一定会有校考合格考生因为不同的原因放弃一些学校,或因获得多所高校的合格证,或因文化成绩、外语成绩没过线,或凭借统考成绩和文化成绩可以上更好的大学,或已经被前面的批次录取了。
因此,在高考志愿之后的录取当中,校考院校的竞争比统考院校竞争小很多。
综上所述:
统考成绩拿到合格证容易,但要凭统考成绩上好大学,需在本省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较多,且统考成绩和文化成绩都较优秀。而校考拿证不易,但在录取上会更有把握。
08
统考与校考,各有哪些优劣势?
统考
优势:走统考路线省内录取概率较大;统考时间较早,一般在12月到次年1月间,如果只参加统考,同学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全力奋战文化课;承认统考成绩院校增多,包括部分985/211重点大学,选择更广。
不足:统考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偶然性较大,无法完全发挥个人的专业水平;统考院校都是综合性大学,专业上普遍比艺术院校弱。
校考
优势:参加校考后,选择院校增多,可以增加录取概率,降低风险;校考院校大多是艺术名校,专业实力雄厚,对专业较好的同学比较有优势;校考院校录取方式更多,同学们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院校专业报考,有机会用低分读好大学。
不足:校考院校时间大多在1月到3月,对于文化课底子较弱的考生来说,将面临巨大的文化课压力;如果校考成绩不理想,或是没拿到校考合格证,就只能选择读统考类院系,但与此同时,又少了几个月的文化课学习时间。
09
好考的艺术类院校有哪些?
1.偏远地区的院校
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云南、贵州等偏远地方的不知名院校比较好考,当然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还是比较热门。
2.招生范围广、考点少的学校
如一些北京的院校只在本校设置考点,那么对于非北京考生来说,竞争就相对小了很多;还有一些院校招生省份有很多,但只设立几个省的考点,等等。
但重要一点,要先看招生简章,这个学校在你所在的省份是否有招生名额。而且最后还要看考试时间能否安排出来。
3.学费贵的院校
比如二本的私立院校,因为学费相对比较贵,报考的人数会相对少一些。还有中外合办的院校学费较贵,但也相对比较好考。
4.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院校和专业
比如:北京服装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的设计类的专业录取分都是最高的,但这些学校的造型类专业分一般会低一些。
5.美术学类(艺术学理论类)专业
包括:美术史论、设计史论、文物鉴定与修复、艺术管理、设计管理等,这些专业相对好考一些,但对文化分要求都比较高(适合专业差,文化强的考生)
10
文化课成绩限制
可以参照近三年各院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分析往年专业合格线、往年文化分数线、今年的专业合格线、文化分数线,进行对比,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报考的院校及专业。
对外语、语文单科成绩的限制。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对外语单科有最低限制,极个别院校对语文单科还有限制,所以考生要仔细研读招生简章。(现很多学校取消单科要求)
11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前进行一次专业测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量身选择专业。
预约专业测评点这里↓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