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影视表演六层境界之《创造角色》

作者: 彭云飞     发布时间:2016-05-28     阅读数:1214

创造角色

       凡事因人而异,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矛盾冲突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演员不仅要演事件,更要演角色。通往角色的道路,可以分为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大途径。

       由外而内:从生活中找原型,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之后进行模仿,在模仿中体验人物的感觉,从形似到神似。其优点是戏路宽,几乎无所不能塑造,并且,长期进行观察模仿训练,可以极大地丰富演员的身体语言,提升塑造能力,激活表演状态,让演员更有戏,缺点是容易出现模仿的痕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扮演与自己本色反差很大的角色。

       由内而外:立足本色,将人物有而我没有的特质培养出来,将我有而人物没有的特质隐藏起来。入戏之后,演员就仿佛投胎转世,姓名变了、身份变了、教育变了、社会背景变了、人生目标变了、兴趣爱好变了、生活习惯变了······然后去经历故事里的事情。演员不是在演别人,而是在演一个变异之后的自己。这就是本色畸变法,其优点是表演真实可信,缺点是塑造的范围有限。

       任何方法都有短板,没有哪个方法能够完全胜任所有的表演任务。演员是来演戏的,不是来捍卫某个体系或流派的,不能厚此薄彼,不管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演好戏就行。比如模拟:严格地说,真正的表演是不能重复的,能够重复的就不是真正的表演,而是模拟。可是,影视表演就必须重复,每场戏的第一个定场镜头是怎样演的,后面所有的镜头都得那样演,台词、动作、速度、节奏和情绪都必须相同,否则后期剪接不上。既然是重复,就必然有模拟的成分,影响表演的感染力。假如有谁想另辟蹊径,拒绝模拟,坚持纯粹的表演,每一次都百分之百地投入,每一次演得都不一样。到底能不能这样演,这要看导演的情况而定:如果导演手里拿的是哇哈哈矿泉水,则表明你可以试一试;如果拿的是不锈钢保温杯,我建议还是别试了,砸在头上很疼的!

       影视表演,本色第一。无论使用什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都必须充分利用和尊重材料的本色特性。演员是以自己的身心作材料来塑造角色形象的,在表演中必须触动自己灵魂最深处的那根弦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因此,角色形象塑造过程中必须尊重演员的本色特点,不能抛开本色去塑造角色,抛开本色塑造出来的角色没有根基。角色形象的塑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范畴的内容,除了特型人物之外,通常都不必进行全方位的塑造。追求角色形象的绝对准确,会降低形象的真实性,当人物性格与演员的本色反差很大时尤为如此,失去了真实,再准确的角色形象也失去了意义,所以,演员要在角色形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既准确又真实。如果功力不足,就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塑造,次要特点可以本色化处理,将角色演成自己的版本。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员的个人特色是演员个体的价值所在,演艺圈不需要没有特色的演员。演员的个人特色不仅包括身材长相和气质,还包括审美取向以及演员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做最好的自己,是演员最好的归宿,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寻找自己。

       塑造角色形象的基本手段是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反应以及情感反应。当角色在特定的情景里说了那些话做了那些事,角色形象的基本轮廓就已经成型了。演员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继续强化这个轮廓,而是往轮廓里增添血肉------角色的真情实感。所以,不要空洞地追求角色的性格塑造,而要给角色的语言和行为找到心理依据。有了心理依据,角色的语言才是活生生的语言,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才会真实自然,角色形象才会有血有肉。

       人的本色不是恒定不变的,年龄、阅历和教育都会改变人的本色,不要刻意划分这是自己的本色,那是人物的特色,人为地将自己和人物间离开。从接到角色开始就要相信我就是这个人,而不是我演这个人,以避免演戏感。用木偶戏来比喻影视表演,提线操控木偶的人不是演员而是导演,演员就是那个木偶。如果演员躲在角色的背后操控角色的表现,就会出现演戏感。

       学以致用,演员不能重道而轻术。我们不仅要树立明确的理论观念,还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例如把握人物关系,这个方法就不错:以人物的立场给其他有关的人物分别做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就是表演中把握人物关系的依据。评价要以具体的情节内容作为根据,将人物关系落到实处。假如自己的戏份很少,剧本里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情节内容可供评价,就自己编撰合理的背景故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坏人。扮演反派角色,不要认为自己是在演坏人,千万不能一上场就歪鼻子斜眼的,这样的表演不仅脸谱化,而且也不纯净----这样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评价角色。影视表演的基本任务很单纯,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演员的基本任务都是在镜头前成为角色,给导演提供角色生活的素材。作为角色,我们不必在镜头前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感觉和性格,也不必评价自己的形象。角色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价都是影视表演中的杂念,会把观众带出戏----即便剧中有角色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价的情节,那也是表现和评价给其他角色看的,而不是给观众看的。

       舞台表演不仅涉及角色性格表现力,还涉及舞台表现力,演员必须找到合适的舞台形式去表现角色,否则表演太;而影视表演既不涉及舞台表现力,也不涉及镜头表现力,演员在镜头前成为角色即可。在影视剧中,追求镜头表现力、表现和评价角色,都是导演的任务而不是演员的任务,这与舞台剧不一样。

       影视表演中的杂念不仅包括表现和评价角色,还包括演员的自我表现:在镜头前耍帅卖萌、炫耀演技以及过度热衷于过戏瘾、过于珍惜表演机会甚至抢戏,这些都是表演中的杂念,会降低戏的艺术质量。其中抢戏危害最大,一场戏的重点应该在谁身上是由剧情决定的,抢戏会直接破坏戏的重点和节奏,影响和干扰其他演员。其实,演好自己的角色,让观众跟着自己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生离死别从而领悟人生,这比任何抢戏的方法都管用。有时候,表演的激情消退了,反而演得更好。 

想象是艺术的翅膀,在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有两种想象: 1.挖掘规定情景,弄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事,之前有哪些背景故事,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如何,这是作为角色的想象; 2.以剧本为依据,结合自己的造型,设想一下在拍摄时可能呈现什么样的角色形象,也就是想象一下演出的画面效果,甚至是剪辑之后的效果,这是作为演员和导演的想象。第二种想象主要用在角色准备阶段,在临场体现过程中,这种想象是表演中的杂念,所以,有人把第二种想象称为消极的想象。事实上,在备戏阶段预先设想出角色的体态、步态、站姿、坐姿、手势、眼神、习惯动作以及动作的节奏和频率,在心中树立一个明确的心像,并且通过反复演练来找到角色的形体自我感觉,这对于角色外部形象的塑造的确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挖掘规定情景,理解人物的处境和生存状态,明确人物的欲望和需求,找到人物的逻辑,然后以人物的立场和态度去对待戏里的人,以人物的方式方法去做戏里的事,直到找到人物的感觉从而成为角色,给导演提供角色生活的素材,这是影视表演的基本任务。不过,演员对于人物的处境和生存状态的理解,是以感同身受为标准的,真正切身感受到了、体验到了才算是理解了。

       完整地演绎故事,既演事,又演人,如果都做到了,就可以说: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