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简析国内电影市场“青春来袭”现象

作者: 刘婧     发布时间:2016-05-09     阅读数:1370

    青春题材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风生水起,原来作为亚类型出现的它,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类型范式。2013 年,两部挥舞青春旗帜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已经引发了大众强烈的关注和集体的怀旧,两部影片赚的钵满盆满的同时,演而优则导的赵薇也凭借着处女作一举进入“5 亿元俱乐部”。2014 年伊始至今,《怒放之青春再见》、《同桌的你》、《我的播音系女友》等主打青春题材的影片纷纷登场。

    电影,作为商品,必有其价值才能换取观众手中的钞票。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对人两方面的满足 :一是满足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所需之物质需求,二是满足美学、宗教、知识、娱乐体验等非物质性需求。而电影作为特殊的商品,显然是为了满足后者的需求而存在的,可以说一部电影商品能够完成巨量的交易(获得巨大票房),无非两种情况,要么影片带给消费者巨大的娱乐,要么带给消费者以精神和思想上的启迪。那么,青春题材电影作为商品的价值何在? 

    青春片的回归:类型化策略

    2013 年《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的上映,让青春片惊艳的回归大众的视野。纵观国内外电影市场,青春片的滥觞源于美国的校园电影,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物质基础的高速发展和青年之间精神生活的匮乏形成巨大的矛盾,由此产生了“垮掉的一代”。美国电影人以这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拍摄了许多青春片,如《邦尼和克莱德》、《荒原》等。自此青春片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类型。

    细数国内电影的发展脉络,青春片并未缺席过,只是由于我国市场兼容度的欠缺,这些青春片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第六代”导演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彼时“青春”遭遇逼仄时代的困扰,这些青春片都“对现实题材的兴趣更为浓厚,更倾向于在现在时态里讲述一个有关自我的故事。这个自我可能是自传性的,也可能是一种时代情绪的寓言,但都与主观情绪与主观思考有关”。之后,青春题材虽时有显现,却未成体系,2013 上半年,青春类型片迎来高潮——《致青春》、《小时代》、《青春派》等影片都在中国电影市场获得了不小的反响。

    迫于市场的压力,各种类型的电影开始杂糅,青春题材的影片也裹挟其中。回顾收获高票房的青春片《初恋那件小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以下简称《那些年》)等。可以看到,在这些影片中,“青春”其实是作为一个主线而存在,与“喜剧”、“爱情”、“都市”这些类型元素交融在一起,它调试着其他元素,营造着属于青春题材类型片的味道。青春片只有吸收着其他类型的精髓,又不被其他类型的特色所遮蔽,“青春”开始真正独立的摇曳生姿。《致青春》很好的将“小妞电影”融入其中,《中国合伙人》则一改市场泛化的女性主义,以男性的视角切入。《我的播音系女友》则将大学生们在校园里的成长全盘展现,既有专业特色的展现,又适时的展现了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境况。

    对其他类型片元素的杂糅是类型电影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青春片通过其他类型元素的融入不仅会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潜在观众。

    青春片的突围:精准化营销

    大多数的青春片都是中小成本作品,作为中小成本在当下“大片”时代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分得一杯羹,能够在市场中异军突起必然有其原因。

    追忆集体青春是一种策略。为什么会是集体的追忆?一如康思鼎在《青年电影》中所说的那样 :“通过研究银幕上的青年形象,我们不仅仅在观察电影作为一种媒体如何选择反映在特定历史时刻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同时也在观察自己,观察一些主要的社会机制……”

    青春片的导演试图尝试用代表不同类型青春记忆的色块,喷绘出能够唤醒每一个人记忆的青春版图。这幅青春之画上的人物,或在教室奋笔疾书、或在操场挥汗如雨、或在小道互诉爱意。记忆中,青春里的每一个身影都带给过自己故事,或苦或甜,比起现在所要面临的现实残酷,当年青春里的一切都值得咂摸回味。观看这些青春片后,通过银幕上的影像召唤出自我记忆的影像,那些所默默流的泪,所悄悄叹的气,所微微上扬的笑……也正佐证了麦茨对于影院机制和观影心理的总结——认同机制。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 70 后、80 后、90 后,在观看完影片,都会找到当年的自己,都会在面对现实的空虚和迷失的自我后,重温到那种久违的温暖,那似一股春风,抚去了他们心中的泪。这种集体的追忆,无疑是观众慰藉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个良方。这种集体的追忆和怀旧,“具有储藏正性情感、维持和提高自我的积极性和归属感,面对当下的危机时统一自我、适应生活等功能”。

    紧扣青年文化。青春片需要牢牢抓住青年消费意识中的文化认同。“青年文化”的特征通过一系列符号而彰显。青年人通过符号的方式将他们自身从成人文化当中分离出来,这些符号涵盖各个领域——语言、服饰、音乐、审美、形体、生活方式等等。相对于“青春期”的内涵主要关乎生理意义上而言,“青年文化”则从社会层面关注青少年时期的系列符号特征,《小时代》就是紧扣青年文化而进行明确市场定位的成功例子。《小时代》制作伊始,就把目标集中在郭敬明的受众群体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80、90后”人群,其中又以“90后女性”为中坚力量。作为一部“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小时代》在上映前在网络上引发大讨论,而它的目

标受众正是这些大讨论、点击率和数据流最主要的制造者——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因此,“《小时代》的精准市场定位和制作、营销策略,使它有效地避免了许多电影在面对市场时‘眉毛胡子一抓’的荒腔走板。或者说,它的生产制作和营销推广从一开始就与绝大多数国产影片不同,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部电影在‘大数据时代’的生存之道。”

    发动“粉丝经济”。以《致青春》为例,在很大程度上来讲,《致青春》的票房成功不仅仅是由其类型决定的。《致青春》之所以能够取得七亿多元的票房,首先与影片改编自辛夷坞已在市场上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同名小说有关系。这部小说通过网络连载获得巨大的点击率,之后又正式出版,本身即具有大批的拥趸。以至于在《致青春》被改编时,即便电影未上映就已经拥有了大量潜在的观影人群。与此同时,《致青春》的票房成绩也与影片成功的粉丝营销密不可分。根据统计,《致青春》各路主演的微博粉丝累计超过一亿,他们在影片上映之前和上映中有关影片的评论和宣传对他们的粉丝形成了巨大的号召力。另外,导演赵薇的好友王菲、王长田、杨澜、黄晓明、韩寒、徐峥、小沈阳等拥有千万粉丝数量的大V们,在微博上的摇旗呐喊也为影片吸引到了大量的粉丝。

    改进营销模式。高晓松监制的青春题材电影《同桌的你》上映三周,独霸国产片周票房冠军三次,截至5月11日,这部投资2000万的电影赢得了超过4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国产电影以小博大的又一典型。《同桌的你》在营销方式上利用了“区域营销”的方式。在上海,营销团队有针对性地划分了几个主要大学学区,包括上海五角场、松江大学城等,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互动上,然后在上海10家大学都做了落地活动,场场爆满,影响辐射到学区中几乎所有的大学。中国那么多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是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体量、不同的消费能力及城市文化等等,这一切自然就带来了观影人群的习惯、需求、观影价值等。所以,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营销发行策略,力求通过区域和观众的细分,才能为影片争取最大的市场空间,开拓产业链“蓝海”。

    青春片的未来:艺术化处理

    有明星还要有故事。一味靠青春靓丽的男女主角打青春牌,忽视对故事时代背景和人物内心变化的刻画。国产青春片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却很难给观众留下更深层次的思考,启迪人心本是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承载着太多人青春梦想的青春片更应传递时代正能量。而从当下的热门青春片中,我们看不到人物心境变化的本质,看不到时代发展在人物心中的投射,整个影片看起来只是一个想走文艺范,但又被现实捆绑的虚浮之作。

    是类型也要会杂糅。鉴于目前国内的社会环境,国产青春片可能还无法触及在泰国、台湾青春片中流行的同性情意,也无法像《美国派》、《下流高校》等美国青春片一样直击性爱问题,更不可能像日本青春片那样加入暴力、偷盗、犯罪等元素。但是,这不代表国产青春片没有其他的选择。像台湾的《翻滚吧!阿信》、美国的《舞出我人生》这类关注青少年追寻梦想的故事 ;像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这类关注同窗友谊与反思教育体制的故事 ;像日本的《听说桐岛要退部》这类关注青少年的自我心理认知的故事都是值得借鉴的。只有关注到其他的元素,才能将影片的内涵丰富起来。像美国的《歌舞青春》、《舞出我人生》等很多青春片里融入的歌舞元素、台湾地区的《翻滚吧!阿信》、《九降风》等片里融入的体育元素以及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台湾电影《逆光飞翔》等片中融入的音乐元素都是值得我们大陆青春片学习借鉴的。

    有消费语境更要有道德前提。对观众而言,“道德前提会把散落在电影各个时刻里的诸多思想观念统统汇聚起来,等到影片结尾,隐藏在此前所有场景中的信息就会瞬间凸显出来,一幕接着一幕在观众的脑海中清晰成像”。青春片虽然要抓住消费文化时代的要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充斥着浮华物质和插科打诨,《小时代》系列之所以被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青年价值观的扭曲。以至于有观众在观影后吐槽说: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没有漂亮的脸蛋就没有青春……高楼大厦、锦衣玉食、香车美女、帅哥等等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青春在于不可复制的时光和这段时光留下的青涩记忆。

    在多元的文化时代,我们期待更丰富、更优秀的关于青春的电影作品。但如果只抓住“青春”二字,没有持续性的生命力,那等到怀旧这阵风刮过,再想依靠“青春”赢取票房,恐怕就不易了。电影不能只受市场裹挟、靠利益驱动。把镜头对准那些在时代缝隙里摸爬滚打的普通青年,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同经历生活的艰辛与残酷、展望对未来的期望和抱负,这样的青春故事才更具时代生命力,这样真实而接地气的电影也肯定会叫座又叫好。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