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原创】谈一谈关于中戏、北电考研

作者: 苏凌云     发布时间:2019-09-18     阅读数:1093


其实从高考结束到现在,一直有很多同学来问关于考研的问题。我非常能够理解大家,虽然现阶段无法考入一类的艺术院校,但是仍然怀有理想,想要争取来到更好的学校平台,获得更专业的艺术教育。正如我们现在每篇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你必须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更多,才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像中戏这样的学校,是不是真的和二类、三类的学校之间差距有那么大?想要从事电影、戏剧等艺术类的工作,是否真的需要中戏、北电这类学校的平台?

最近有很多学生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先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之前为大家整理过一个所有院校的评级分类,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先看一下那篇文章。


我们在大学里可以学到什么,这个首先取决于这所大学能给予你什么,而它能给予你什么,有以下这几项最为关键的因素:师资,学风,资源


师资

从师资的角度来说,中戏和北电的师资无疑是最好的,在整个戏剧影视艺术领域中,这两个学校的在职老师、退休老师可以说是中坚力量以及学术权威。倘若召开一个关于电影创作的论坛,或者发起筹备一个优秀的电影项目,这两所学校的老师是首先要被邀请的对象,事实也是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多年的实践和教学中,不断地在进行提升,积累着更为丰富的经验,以巩固和扩充着其教学理论。然而一个地方二、三类院校的老师,同样的学历背景,同样的职称,同样的教学年限,但这一点上,就欠缺了很多,这是学校以及城市这整个大的文化产业平台所决定的。


再举一个例子,在对戏剧的理解上,有很多院校的老师仍然在将“矛盾冲突”作为最核心的要素去加以强调,这导致了大面积的学生无法理解戏剧的真正内涵,始终受限于一个“话剧”的理论范畴内。说得远一点,为什么那么多电视剧让观众感觉被“套路”了,为什么总是有无数雷同的、俗套的剧情,其实都和创作者在这方面的理念有关。真正得到戏剧学院或者电影学院真传的学生,一定不会简单地把“矛盾冲突”作为创作的驱动力去搞剧作,也会尽力避免陷入不良的剧作俗套之中。


所以就师资而言,一类院校和二类院校的差距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中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专业与非专业的分水岭。 



学风

说起学风,很多尚未进入大学的同学可能会不太理解。学风是一个学校整体的学术氛围,它会影响到你四年的学习状态。我们都听说过一些学校有某些不良的风气,喝酒、打架、开房、蹦迪、吸毒、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混吃等死……这些东西如果大量存在于校园中,那么学生势必会受其不良影响。


什么是好的风气,像中戏这样,所有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家庭各异,避免不了各种摩擦和矛盾,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默契,那就是谁的专业好,谁就值得被尊敬。再比如,谁天天钻研剧本,泡图书馆,谁的戏排得好,谁的模型做得棒,谁的台词有张力,这些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也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中戏的小花园里,操场长椅上,食堂里,随处可见的是大家凑在一起讨论莎士比亚、布莱希特、存在主义、后现代剧场、先锋戏剧,这就是学风。


当然,象牙塔有象牙塔的好处,社会化有社会化的好处,但是最终,还是以学生在这个学校环境中所能学得的成就来评判的。就学风而言,大家上了大学之后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资源

关于资源,这是一个学校实力和专业性的体现。还是以中戏为例,它每年能举办很多个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论坛、戏剧教育交流活动、国际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戏剧奖项评选、专家教授的教学交流、师生外出进行的参观考察等等,甚至很多的课程都是由国际上知名的戏剧大师前来讲授,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视野,以及对专业更深的理解以及自信,它能督促着你以一个更加谦虚好学的姿态去接受更多的东西,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相比之下,稍差一点的学校几乎没有同等级别的资源,无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资源和平台,久而久之,学生的整体竞争力也会落后一大截。


总而言之,这个差距只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大。专精于艺术类专业的院校,与那些顺便开个艺术专业丰富一下整体专业设置的院校,有着根本的区别和巨大的差距。



之前我跟学生讲过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回山东老家参加某位初中同学的婚宴,我们一大桌人基本都是当年的同学。有些人互相已经是多年未见,大家聊得十分兴起,我也在尽力参与其中。然而我逐渐发现,大家所关注的已经不是同一类话题,对很多事物所持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差异。那时候,尽管我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却很难对那些一成不变的见解保持认同。尤其是当我发现,有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非是想少花一个打车钱,或者意图让别人来为自己的娱乐项目买单,从而绞尽脑汁苦苦周旋,有一股强烈的疏离感涌了上来。我在想,如果我当年没有考入中戏,如果我没有在北京生活的这几年,恐怕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甚至连一小部分命运也不能决定。但是在那次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想、有野心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在考学这件事情上真正对自己负责,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搞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言归正传。关于考研,我想说的是,这确实是另一条通向更高端的教育的道路,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得通。


很多同学考到了一个三类、四类的学校,想要在本科毕业后考中戏、北电的研究生,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实施的难度非常大。首先,学校的差距过大,你所能具备的专业基础素养可能根本就不够,甚至你所学的很多理论在专业院校的导师看来,完全是错误的。


再一个,你所能找到的考研补习班主要是辅导考研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的科目,而关于专业的辅导,在我们这个专业领域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靠谱的辅导班。


更重要的是,考研和本科考大学最大的区别是,考研是某一位高校的导师主导着招生,你能不能考上的关键,不在于你能考到多少分,而是这位导师是否想要你。那么,考研的准备工作中,去接触导师,寻求一些指导和帮助,包括开出专业书单,这些就很重要。如果你连导师都联系不到,也没有人去给你引荐,那就意味着连这个门在哪都找不着。更遗憾的是,专业院校和老师之间会有一些派系之分,说得言重一点,叫做鄙视链。如果你的本科院校和本科的指导老师存在于这个鄙视链的底端,那么是很难博取研究生导师的好感的。举个例子,国戏毕业的学生考中戏老师的研是可以的,南大毕业的学生考北师大的研也没问题,但是南广毕业生考北电,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希望,除非你能优秀到令老师无法拒绝。


专业院校的研究生导师,每年的招生名额都有很严格的限制,很多老师一年只收一两个研究生。而其本校的学生,尤其是他亲自带过本科课程的学生,尚且排着队在争取这少数的名额,又如何能轮到层级差别过大的学校的学生呢。


虽然是泼冷水,但是这些话我想还是应该告诉大家。立这么一个目标没有问题,那么就拼命去努力吧,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总会有出路。另外,除去考研这一条路,其实还有更多的道路可以供大家参考和选择。



像这种中戏官方开办的进修班,以及中传的双学位秋季班,我觉得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就是不错的机会。如果时间和金钱方便比较充裕,想要上到更专业的课,那么可以选择这类方式去提高自己。




最后,附上一则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录取报考她的研究生时,勾掉了得分最高的学生,取了分数略低的第二名。有人问,你是不是徇私舞弊或是屈服于什么压力,才舍高就低?


  她说,否。我在进行一项心理追踪研究,或者说是吸取教训。


  她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在专业范畴内颇有建树。别人一定要她讲讲录取标准。她缓缓地说,我已经招了多年的研究生,好像一个古老的匠人。我希望我所热爱的学科,在我的学生手里发扬光大。老一辈毕竟要逝去,他们是渐渐黯淡下去的苍蓝。新的一辈一定要兴旺,他们是渐渐苏醒过来的嫩青。但选择什么样的接班人呢?我以前总是挑选那些得分最高、看起来兢兢业业、学习刻苦、埋头苦干,像鸡啄米一样片刻不闲的学生,我想惟有因为热爱,他们才会如此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他们应该是最好的。我在私下里称他们为“苦大仇深型”的学生。


  许多年过去了,我有从容的时间,以目为尺,注视他们的脚步,考察他们的历史,以检验当年决定的命中率。


  我发现自己错了。在未来的发展中最生龙活虎、最富有潜质并且宠辱不惊成为真正的学科才俊的是那样一种人——他们表面上像狮子一样悠闲,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和懒散。小的成绩并不能鼓励他们,反而让他们藐视般地淡漠。对于导师的指导和批评,往往是矜持而有保留地接受,使得他们看起来不很虚心。多少有些落落寡合,经常得不到众口一辞的称赞。失败的时候难得气馁灰心,几乎不需要鼓励。辉煌的时候也显不出异样的高兴,仿佛对成就有天然的免疫力。他们的面部表情总是充满孩子般的好奇,洋溢着一种快乐,我称之为“欢喜型”。


  苦大仇深型的学习者,主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追求科学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优裕与好处。一旦达到目的,对于科学本身的挚爱就渐渐蒸发,代之以新的更敏捷的优化生存状态的努力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业继承者,则不是最好的人选。


  欢喜型的学习者,也许一开始他们走得不快,脚力也并不显出格外的矫健,但心中的爱好,犹如不断喷发的天然气,始终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风暴无法将它吹熄。在火光的引导下,欢喜型的人们边玩边走,兴趣盎然地不断攀登,绝不会因路边暂时的风景而停下脚步,直到高远的天际。


  心理学教授说,几乎世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划分成“苦大仇深型”和“欢喜型”。比如读书,若是为了一个急切的目的而读,待事过境迁,就会与书形同路人。如果真是爱好喜欢,就会永远将书安放枕边,梦中与书相会。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