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光影百年——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

作者: 吴艳东     发布时间:2019-05-09     阅读数:2550

光影百年——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

指从解放初到“文革”前活跃于影坛的一批导演,代表者和代表作品有:成荫(1917~1984),曾导演《南征北战》(1950)、《西安事变》(1982)等影片;郑君里(1911~1969),曾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作)、《乌鸦与麻雀》(1949)、《林则徐》(1958)、《聂耳》(1959)等影片;崔嵬(1912~1979),曾导演《小兵张嘎》(1963)等影片;凌子风,曾导演《红旗谱》(1960)、《骆驼祥子》(1982)等影片;水华(1916~1995),曾导演《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60 与王滨联合导演)、《伤逝》等影片;谢铁骊,曾导演《早春二月》(1963)、《今夜星光灿烂》(1980)等影片;谢晋(1923~),曾导演《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等影片。第三代导演的主流倾向是描绘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留下许多传统影片的经典作品,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刻下时代的印迹。他们中的许多人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到八九十年代。从中反映了导演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并且主要不是年龄的区分,而是作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特征性差异,并且他们自身不是也不可能是僵滞的,正如钟惦棐所言:“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界形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第三代导演枯木逢春,拍摄了大批佳作。
  第三代导演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最有代表性。除上述几位外,还主要有王炎、郭维、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谢晋。除了文革前他执导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外,1980年,他以不凡的勇气,推出了第一部以"右派"为题材的《天云山传奇》;1982年,又拍出了《牧马人》;1984年,再以一部《高山下的花环》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桂冠;接着,他又推出了《芙蓉镇》。迄今,谢晋共6次赢得了由广大观众直接投票产生的"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其中女演员最为突出的有于蓝、谢芳、田华、张瑞芳,男演员最为突出的有孙道临、于洋、谢添、陈强。

QUOTE: 成荫

成荫.jpg   成荫(1917.1.21-1984.4.26),编剧、导演。原名成蕴保。原籍江苏松江(今属上海),生于山东曹县。曾就读于武汉善德英文学校。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 演出活动。1938年去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入一二O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工作,先后任导演、副社长等。相继创作独幕剧《晋察冀的乡村》、《自家人》、《虎列拉》 、《求雨》、《敌我之间》、《打得好》等,并导演话剧《雷雨》、《悭吝人》等。1945年后任晋中吕梁军区政治部、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47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49年编导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来》。1950年改编并导演的影片《钢铁战士》为其成名作,于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1952年起任中央电影局秘书长,同年在上海导演影片《南征北战》,获得好评。1954年任中国电影实习团副团长,去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实习。1956年回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曾执导《万水千山》、《停战以后》、《女飞行员》、《拔哥的故事》等影片。1981年导演 影片《西安事变》,以质朴的纪实风格,严谨、凝炼而稳健的导演手法,展现了广阔的历史场景,于1982年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1982年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曾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着力于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真实地再现历史环境、史诗般的宏伟气魄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刻画而独具特色。

《回到自己队伍来》海报
《回到自己队伍来》海报.jpg

《钢铁战士》海报
《钢铁战士》海报.jpg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
  1949:《回到自己队伍来》
  1950:《钢铁战士》(与汤晓丹合作)、《在前进的道路上》
  1952:《南征北战》(与汤晓丹合作)
  1958:《上海姑娘》
  1959:《万水千山》(与华纯合作)
  1962:《停战以后》
  1965:《浪涛滚滚》
  1966:《女飞行员》(与董克娜合作)
  1970:《红灯记》(戏曲片)
  1972:《红色娘子军》(戏曲片)
  1974:《南征北战》(重拍片,与王炎合作)
  1975:《红灯记》(维语歌剧片)
  1978:《拔哥的故事》(上集)
  1979:《拔哥的故事》(下集)
  1981:《西安事变》(上下集)
  电影剧作
  1949:《回到自己队伍来》
  1959:《万水千山》(与孙谦合作改编)、《未完成的旅程》(与孙谦合作)、《春城无处不飞花》
  1962:《韦拔群》(与谢夫民、毛正三、马元杰合作)
  1981:《西安事变》(上下集,与郑重合作)
  编导纪录片
  1948:《东影保育院》
  《南征北战》剧情简介:
  1952年版:
  导演:萧朗 成荫 汤晓丹
  编剧:沈西蒙 沈默君 顾宝璋
  主演:陈戈 汤化达 王力 冯喆 潘文展
  1974年版:
  导演:成荫 王炎 汤晓丹
  编剧:沈西蒙
  主演:王尚信 张连伏 鲁非 张勇手 田宝富
  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彻底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 起初,有些战士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部转移到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老乡们对后撤也有意见。 为安定战士与老乡的情绪,高营长与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作战意图作了解释说明。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敌方以为我军败退,集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意欲决战。 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六个昼夜,然后向风凰山转移,围歼风凰山已被我军围困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狙击前来增援的敌张军长部队。 凤凰山一战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先锋。敌军退守大沙河以南负隅顽抗,高营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敌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水来阻止我军。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了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索,保全了水坝。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敌人,敌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被生擒。 这部影片旨在表现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它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一个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 影片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QUOTE: 水华

水华.jpg   水华(1916~1997),电影导演,原名张水华、张毓番。原籍湖北钟祥,1916年11月生于江苏南京。1933年,17岁的水华考入复旦大学法学系,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6年赴日本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武汉,参加了抗敌演剧队。
  1939年,他到重庆,在育才学校当戏剧教员,1940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曾与王滨合作导演了《带枪的人》、《神手》等话剧及秧歌剧《周山子》。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获陕甘宁边区甲等模范文教工作者奖励。1948年任东北鲁艺文工团团长。 1949年他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任导演。
  他与王滨合作将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他们在忠实于原剧精神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电影处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该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多年历演不衰。 1954年,他与梅白等合作完成了影片《土地》,接着,他导演了影片《林家铺子》,该片是水华的一部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充分表现出他在导演艺术上的成熟与功力,影片场景朴实而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色调变化丰富,导演处理上既注意了艺术上的整体性,细节处理又很讲究,1986年11月香港22位影评人在《电影》双周刊第200期上选出中国电影史上10部大片,《林家铺子》名列第五。

《白毛女》海报
《白毛女》海报.jpg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水华连续拍摄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这两部影片在导演处理上深沉含蓄,精致凝练,塑造出周莲、江姐、小萝卜头等颇有光彩的艺术形象。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他成功地拍摄了影片《伤逝》,该片在导演手法上又作了新的探索,寓意深远,富于哲理。

《烈火中永生》海报
《烈火中永生》海报.jpg
  八十年代,水华导演了影片《蓝色的花》。 水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二、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于1996年去世,终年80岁。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白毛女》(与王滨合作)、《土地》、《林家铺子》、《伤逝》、《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与夏衍合作编剧)
  《白毛女》于1951年获第六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林家铺子》于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革命家庭》于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伤逝》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林家铺子》剧情简介:
  导演:水华
  编剧:夏衍
  主演:谢添 马薇 韩涛 梁新 蔡元元
《林家铺子》.jpg   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上。1931年,日寇武装侵略中国,各地的青年学生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小镇上林老板的女儿明秀,因穿了日本产的旗袍,遭同学鄙视而羞怒地回家哭闹。林老板则依旧在贿赂商会会长得到默许后继续出售日货。他以年关大减价、八折大优惠作幌子,并以所谓的“一元货”方式做生意,挤垮了资本比自己少的同行,但同时也受到钱庄的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宪的敲诈勒索,女儿明秀也险些被警察局长所占。在这场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的争斗中,林老板破产了。铺子倒闭后,他带上别人的货款,和女儿一走了之。而受到更大打击的是更下层的朱三太,张寡妇这样的劳动人。 该片编导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利用电影形式再现了茅盾原著的主旨:用林家铺子的命运映照那个动乱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破败的现实,用林老板这个悲剧典型表现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整个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命运。影片以林老板悲剧的社会根源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事实,表现出林老板这类人物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他既受官僚资本的箝制,同时又剥削、欺压比他更弱小的人们。夏衍的剧本丰富和发展了原作,深刻表现了林老板驯良怯懦的个性,也揭示出,他一旦走投无路,也会露出欺小凌弱的面目来。谢添以其细腻的表演,拉开了人物的感情层次,突出了复杂的矛盾心理,使其成为新中国银幕上一个具有魅力的艺术典型。影片以浓淡相宜的笔墨,正面再现了民族危难之际小镇的压抑与阴沉,同时也将江南水乡的诸多特征烘托出来,留下了蕴藉含蓄、抒情隽永的绵长意韵。该片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作为一部探索民族电影美学风范的经典之作,本片曾以13部影片中唯一的一部中国片而列入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

QUOTE: 崔嵬

崔嵬.jpg   崔嵬(1912~1979)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著名电影艺术家、剧作家。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逃荒青岛,12岁去青岛烟草公司当童工。后在亲友资助下得以求学。 他喜爱文艺,在青岛礼贤中学学习时,阅读了许多进步文艺书刊,从而启迪了革命思想和对进步文艺的追求,1927年,因抗议当局杀害共产党人;写打油诗反对国民党、用“打牙调”唱国民党“国歌”,被开除学籍。后转入青州中学,又因写《农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结土匪鱼肉乡里,被驱逐出境。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翌年回青岛,1932年参加左联并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又因演出进步戏剧遭到当局缉捕。后旋因国民党迫害逃往北平,1933年夏,化名崔浚考入北平民国大学,继续从事戏剧活动。1935年到上海,先后参加左联领导的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组织创作演出了反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流产》等,1936年改编并主演了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并在各地演出,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慰问演出,编写了话剧《察东之夜》、儿童剧《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奔赴西北各地,创作演出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话剧《张家店》、《顺民》、《八百壮士》、《保卫芦沟桥》等。1938年2月,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之邀,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该院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参加演出了《人命贩子》、《流寇队长》、《蓝包袱》等。1939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游击队员的故事》、《矿工队》、《黄鼠狼给鸡拜年》、《灯蛾记》等。1942年调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参加冀中反扫荡斗争,创作了《战斗生产》、《英雄立功记》、《反敌伪合流》、《军民合作打老蒋》、《十六条枪》等话剧,改编京剧《岳飞之死》、《哭祖庙》、《苏州城》等。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间编写了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1954年应邀拍摄电影《宋景诗》,成功地塑造了起义农民领袖宋景诗的英雄形象。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
《青春之歌》海报
  他主演的影片,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溶进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在镜头的角度和运动方面,采取中国写意画的构图,虚实相间,镜头的分切,既符合戏曲音乐的节奏,又发挥电影的时空特征,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充满激情,生活气息浓厚,线条粗犷,感情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好评。他在《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中饰演的角色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实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他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为出色,荣获1962年首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59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演的《老兵新传》,获技术提高奖。1962年在《大众电影》举办的“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

《老兵新传》海报
《老兵新传》海报.jpg
  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青春之歌》中这一风格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导演的《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 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等戏曲艺术片。他导演的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造谐,将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角色与自身豪迈的气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得天独厚,可遇不可求的中国气势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他是中国电 影、戏剧史上的一员巨匠,他描绘了中国电影画廊中最辉煌的历史,值得自豪、骄傲!

 

崔嵬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
崔嵬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jpg
  崔嵬不仅是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也是卓越的革命文艺活动家,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9年2月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主要作品:
  《青春之歌》(与陈怀皑合作)、《杨门女将》(戏曲片,与陈怀皑 合作)、《北大荒人》(与陈怀皑合作)、《野猪林》(戏曲片,与陈怀皑合 作)、《穆桂英大战洪州》(戏曲片,与 陈怀皑合作)、《小兵张嘎》(与 欧阳红樱合作)、《天山上的红花》、《平原作战》(戏曲片,与陈怀皑 合作)、《红雨》、《山花》、《风雨里程》
  《小兵张嘎》剧情简介:
  导演:崔嵬 欧阳红樱
  编剧:徐光耀
  主演:李健 于中义 周森冠 程汉焜 侯冠群
《小兵张嘎》.jpg   张嘎只有一个惟一的亲人——奶奶,他爱奶奶,因为奶奶对他无微不至,他崇敬奶奶,因为奶奶竭尽全力维护着八路军,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着幸福。但是,奶奶为了掩护隐藏在他们家里养伤的八路军地区队侦察连长老钟,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幸福的家被敌人摧毁了,嘎子最敬爱的老钟叔也被敌人抓走……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悲惨的啊!突然之间,他变成一个家破人亡的孤儿了!但是,张嘎是个勇敢刚强的孩子,失去亲人的悲痛没有使他消沉,敌人锋利的刺刀更不能使他屈服;相反,在他幼小的心里燃起了炽烈的复仇之火,一定要为奶奶报仇,要救出老钟叔!而且他要实现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像老钟叔和罗金保叔叔那样,当一个勇敢而又机智的侦察员,狠狠地打击敌人。张嘎是个可爱的孩子,他勇敢刚强,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威武不屈的精神。当老满父子为掩护他而遭受伪军的毒打时,他敢于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并且沉着有力地告诉敌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八路军,跟他们没有关系!”当他被敌人关在炮楼里进行拷问时,他敢于勇猛地咬敌人执着皮鞭的魔手……同时,他也是个活泼淘气的孩子,在亲人面前,他撒娇发嘎,又显出天真的稚气,他会不讲道理地堵上胖墩家的烟囱;竟敢违犯纪律将缴获敌人的手枪藏进老鸹窝里……他的稚气逗人爱,他的刚强使人鼓舞。在温暖的革命队伍里,区队长和罗金保等叔叔们关切地关怀着张嘎,也严格地教育着张嘎,这就使张嘎更加坚定了坚强而乐观的革命意志。.虽然区队已经将白洋淀地区敌人的最后一个炮楼拔掉,张嘎所深切痛恨的日本队长龟田已被消灭,替奶奶报了大仇,救出了老钟叔,而且张嘎又得到了一支向往已久的手枪,区队长正式宣布他已是真正的小侦察员,他的理想都已实现,但是,他知道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完全打垮,所以他最后将心爱的木头手枪送给胖墩的时候,还嘱咐胖墩说:“你也要用这支木头的,去缴获一支真家伙!”他希望更多的朋友共同来完成最后打垮敌人的任务。 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影片。它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气”,倔头犟脑,聪慧勇敢,“嘎”得令人可爱。在革命队伍中,他的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高,但编导紧紧把握住分寸,不让他超出时代及儿童的特点,使之令人信服。具有含蓄和抒情意味的白洋淀风光,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张嘎及片中其他几个纯朴儿童的形象,整整影响了一代小观众。 本片导演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味,在同类题材的电影创作中具有典范意义。

 

QUOTE: 谢铁骊

谢铁骊.jpg   谢铁骊,1925年生于江苏淮阴,原籍江苏清江。中国电影导演。1940年入新四军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1年入苏北新四军淮海剧社任演员。194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三十军文工团团长。曾创作话剧剧本《吹灯》、《三勇士》、《海城起义》等。1950年到北京,在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任教员兼表演系副主任。1956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同年,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1959年任导演。

《无名岛》海报
《无名岛》海报.jpg
  1959年,独立导演了影片《无名岛》。1960年,导演了影片《暴风骤雨》,真实再现了土地改革运动的磅礴气势,细致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农民形象。1963年,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导演的影片《早春二月》,在民族风格与电影表现手法结合方面作出了成绩,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1964年,改编并导演了影片《千万不要忘记》。70年代相继拍摄现代京剧舞台艺术片《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和《杜鹃山》。1975年,改编、导演《海霞》。1978年,与陈怀皑、巴鸿联合导演影片《知音》。1983年,改编、导演影片《包氏父子》。1984年,改编、导演影片《清水湾,淡水湾》。

《暴风骤雨》海报
《暴风骤雨》海报.jpg
  谢铁骊的导演艺术创作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优美的抒情色彩和浓郁的诗的意境融汇在一起。
《海霞》海报
  八十年代末期,谢铁骊把宏篇巨著《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二部》、《红楼梦三部》、《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搬上了银幕,在该片中谢铁骊积聚了自己几十年导演艺术创作的经验,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那曲封建制度的挽歌,为表彰他的突出导演成就,中国电影家协会授予他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进入九十年代,谢铁骊仍活跃在电影界,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天网》等优秀影片。他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五、六、七届常委。
  主要作品:
  1959:无名岛
  1961:暴风骤雨
  1963:早春二月
  1964:千万不要忘记
  1970:智取威虎山(戏曲片)
  1972:海港(戏曲片,与谢晋合作)龙江颂(戏曲片)
  1974:杜鹃山(戏曲片)
  1975:海霞
  1978:大河奔流(上下集,与陈怀皑合作)
  1980:今夜星光灿烂
  1981:知音(与陈怀皑、巴鸿合作)
  1983:包氏父子
  1984:清水湾、淡水湾
  1989-1990:红楼梦(六部八集,总导演)
  1991:古墓荒斋(与谢逢松合作编剧)
  获奖情况:
  《红楼梦六部》(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早春二月》剧情简介:
  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主演:孙道临 谢芳 上官云珠 高博 范雪朋
《早春二月》.jpg   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1926年前后,处于彷徨状态中的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作为校长的陶慕侃欣然聘肖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肖涧秋对本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很同情,并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烈士的遗孀,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在爱慕肖涧秋,肖涧秋也很喜爱陶岚。后来,文嫂的小儿子病死,肖涧秋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为了彻底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极度羞辱而自杀。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我一踏进芙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我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文嫂的自杀,王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我的头脑,使我晕眩,也使我清醒,从此,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念完肖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也急急地向他追去。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概括了二、三十年代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对于来到芙蓉镇的萧涧秋,作品既赞扬了在他身上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又以他的悲剧性结局,反映了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无能为力,体现了柔石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孙道临饰演的萧涧秋,深沉、含蓄、质朴,他内心炽热的情感与外表的沉着、从容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他周围、我行我素的陶岚、贤慧柔弱的文嫂,均以鲜明的个性出现,对深化主题、增进萧涧秋形象的思想厚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影片突破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对多场景组合式的电影形式进行了探索。与此同时,它也充分显示了谢铁骊精于描绘人物心理的艺术风格,幽美的芙蓉镇风情,含蓄、细腻的细节与情境,均准确地衬托了人物的思想流程,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细的美工创造,借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也是使影片获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 影片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QUOTE: 谢晋

谢晋.jpg 谢晋
  谢晋(1923- )导演。浙江省上虞人,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代,并上了一年小学。
30 年代随父母迁到上海继续上学。
1938 年随父亲去香港读了一年书。
1939 年回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业余时间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指导老师有黄佐临、吴仞之等,并参加由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1941 年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
1943 年主动辍学,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
1946 年回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复学,攻读导演专业。
1948 年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任助理导演、副导演。
1950 年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后相继在长江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导演。
执导影片二十余部,其中《女篮五号》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于 1957 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1958 年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女篮五号》海报
《女篮五号》海报.jpg
《红色娘子军》获中国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1964 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

《红色娘子军》海报
《红色娘子军》海报.jpg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贡献奖。

《舞台姐妹》海报
《舞台姐妹》海报.jpg
《啊!摇篮》获文化部 1979 年优秀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于 1981 年获中国第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 1980 年优秀影片奖; 1982 年获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海报
《天云山传奇》海报.jpg
《牧马人》于 1983 年获中国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 1982 年优秀影片奖。

《牧马人》海报
《牧马人》海报.jpg 1984
年《高山下的花环》获第 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 8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 1984 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 一 1987 )故事片奖、导演奖。
《高山下的花环》海报
《高山下的花环》海报.png 《芙蓉镇》于 1987 年获中国第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中国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 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 1986-1987 年优秀影片奖;第二十六届“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西班牙第三十三届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 1989 年获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
《老人与狗》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 年“十佳影片”奖。
《女儿谷》获 1995 年第 4 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鸦片战争》获 1997 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中国第十七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 1997 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怀” 1997 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

《鸦片战争》海报
《鸦片战争》海报.png 1983
年,任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并被授予“金鹰荣誉奖”。
1987 年,被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接纳为会员,并成为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
1987 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
1993 年,任第 1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任第 8 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任第 2 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3 年3月,成立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任校长。共培育了四届毕业生,赵薇、范冰冰等都是谢晋的学生。
1995年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
1996年,任第 6 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任第 4 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 9 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个人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2000年4月,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联合成立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谢晋任院长,学校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
2002年5月荣获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杰出贡献奖
2003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
2000年—今 任上海谢晋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晋还曾任是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文联执委会副主席。中国影协第六届顾问、上海海外联谊会文化体育委员会主任、浙江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谢晋还曾三次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先后在意大利、法国、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还曾经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芙蓉镇》剧情简介:
导演:谢晋
编剧:阿城 谢晋
主演:刘晓庆 姜文 郑在石 祝士彬 徐松子
《芙蓉镇》.jpg 芙蓉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佳佳起早摸黑,以卖米豆腐为生。胡玉音长得漂亮,待客热情,桂桂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小两口的生意很红火。夫妻俩用几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落成之日,镇党支部黎满庚,南下老干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都来祝贺。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当上了工作组组长,依靠镇上的"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大抓阶级斗争。胡玉音被打成了"新富农",新屋被没收,桂桂也被逼自杀。自幼与胡玉音一起长大,情如兄妹的黎满庚,此时因没有划清"阶级界限"而被降职。谷燕山也因曾卖给胡玉音碎米受到牵连而被撤职。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王秋赦又成为运动骨干,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美丽的芙蓉镇被搅得黑暗恐怖。胡玉音在3年漫长的扫街生活中,与右派分子、原地区歌舞团编导、人称"癫子"的秦书田同病相怜,两个被扭曲的灵魂、两颗早已干枯的心灵终于撞出了火花,他们相爱了。真挚的爱情给他们暗淡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增添了色彩。然而,厄运又一次降临,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3年,因怀孕监外执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胡玉音因难产险些丧生,谷燕山拦下军车将她送到部队医院……冬去春来,胡玉音母子终于盼到了秦书田的归来,米豆腐摊前又热闹起来了。而专靠吃运动饭谋生的王秋赦却成了疯了,终日在镇上敲打着已发不出声的破锣……

 

QUOTE: 凌子风

凌子风.jpg   凌子风(1917.3—1999),原名凌风,曾用名凌项强。原籍四川合江,生于北京。
  1933年北平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
  1935年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第一期生,舞台美术系学习。
  1937 年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厂美工师。
  1938 年抗日艺术队文学部部长,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委、编导委委员,晋察冀边区剧协常委、乡村艺术辅导、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校长。
  1940 年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
  1944 年延安鲁迅艺术学校教员;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塑铸“毛主席像章”向中共七大献礼。
  1945 年华北联大艺术学院教员。
  1946 年延安电影厂演员、延安战地摄影队队长、西北电影工学队教学部部长。
  1947年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联络员、石家庄电影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石家庄电影院总经理,并写了《接收、改造、管理城市电影院经验总结》报中央。
  1948年开始执导影片。
  1949年东北电影厂导演,北京电影厂导演。

《中华儿女》海报
《中华儿女》海报.jpg
  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1960年执导影片《红旗谱》,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文革结束后,凌子风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把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连推上银幕。《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成了凌子风的创作特色。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他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狂》海报
《狂》海报.jpg
  主要作品:
  担任导演的影片:
  《中华女儿》(获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为争取和平自由而斗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光荣人家》、《陕北牧歌》、《金银滩》、《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骆驼祥子》》(1982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春桃》、《草原雄鹰》、《杨乃武与小白菜》、《李四光》(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边城》(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等。
  担任演员的影片:
  《劳动英雄》饰主角角劳动英雄(46年,延安电影厂)。
  摄影作品:
  拍摄的保卫延安战地纪录片被编入《红旗漫卷西风》;
  拍摄了毛主席在延安指挥全国战场看地图的著名照片。
  担任编导的戏剧:
  《狱》独幕剧(35年)、《日本的五月祭》(38年)、《人间地狱》(38年)、《哈娜蔻》(38年)及导演了陈荒煤编剧的《粮食》。
  担任演员的戏剧:
  《国民公敌》饰主角司多门医生、《日出》饰黑三、《保卫我们的土地》饰姐夫、《八百壮士》饰一壮士、《热血忠魂》饰汉奸、《放下你的鞭子》饰老汉、《把眼光放远一点》饰老大、《前线》饰主角哥洛夫。
  担任舞台布景设计的戏剧:
  《日出》(36年)、《威尼斯商人》(36年)、《镀金》(36年)。

《陕北牧歌》海报
《陕北牧歌》海报.jpg
  曾任职务: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名誉理事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顾问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顾问
  “北京华夏文化艺术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北京艺术文化交流中心”--顾问
  “湖北荆门市人民政府”--艺术顾问
  “广州万泉河国际旅游度假村”--终生高级顾问
  《骆驼祥子》剧情简介:
  导演:凌子风
  编剧:凌子风
  主演:张丰毅 斯琴高娃 殷新 颜彼得 李唐

《骆驼祥子》海报
《骆驼祥子》海报.jpg
  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
  旧时代的北京,数以万计的人力车夫挣扎在死亡线上,祥子就是其中的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祥子,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跑到城里,在刘四开办的人和车厂当上了人力车夫。好胜、要强的祥子凭着力气拉车挣钱,指望自己能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拴车人的气,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里雨里整整拼了3年,终于攒足了100元,买了一辆新车。20年代的北京,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祥子为了生存,还是起早贪黑地拉车。一天,他拉着车刚出西直门就被几个抓夫的大兵连人带车给抓走了。在队伍逃走时,祥子痛心地看到自己的洋车拉着炮弹滚到山涧里去了……大兵们逃散了,祥子意外地拣了乱军留下的三匹骆驼。他卖r骆驼,又回到了车厂,幻想着再买辆洋车。大家传说祥子卖了30匹骆驼,发了大财,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骆驼祥子”。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三十七八岁了还没嫁人。车厂里的大事小事全凭她一人操持,她为人泼辣,没人敢惹。她爱上了比自己小10多岁、老实巴交的祥子,拉他到屋里喝酒,祥子被灌醉后不能自持,被虎妞给缠住了。事后,祥子又羞又悔又恨,为摆脱虎妞,他来到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大学教授曹先生家拉包月车。曹家人待他非常和蔼,主仆相处十分融洽。祥子把挣的钱都攒在闷葫芦罐里,一心还想买辆车。不料,虎妞找上门来,硬说有了身孕,一定要和祥子成亲。这时,一个跟踪曹先生的侦缉队员来到下房,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钱全抢走了。连遭厄运的祥子只好离开曹家,又回到人和车厂。地痞流氓出身的刘四,认定祥子高攀虎妞,是惦记他那60多辆洋车,认为女儿嫁给一个车夫是丢他的脸,扬言宁肯放火把车厂烧了,也不让他们得到便宜。虎妞表示非嫁给祥子不可,祥子只得和虎妞成了亲。刘四卖掉了车厂,人也无影无踪了。祥子婚后住在穷苦人生活的大杂院里,街坊二强子也是拉车的,他为了一家人活命竟逼女儿小福子卖身为娼,祥子对小福子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不久,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心中早已隐藏着对祥子的感情,可是穷困却不能使他们结合。祥子对小福子说:“你等着,等我混好了就来接你!然而,生活的煎熬,使小福子再不能等待了。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去接她时,只见到树权上挂着她上吊的绳套。好胜心强的祥子在绝望中走向毁灭,终于被那吃人的社会吞没了。

《骆驼祥子》剧照
《骆驼祥子》剧照.jpg
  影片创作者遵循老舍先生原作的意图,通过祥子的悲剧,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到的种种苦难,在人物的塑造上,较原作更有所发展,银幕上虎妞这一独特的艺术典型,是再创作中的突出贡献。虎妞是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的中心,她与祥子、刘四、小福子等人的纠葛,充分展现了她的性格的多面性。
  影片通过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导演的统一构思下,各艺术部门有出色的创造。

 

QUOTE: 李俊

李俊.jpg   李俊,电影导演。生于山西夏县。1937年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宣传队分队长、晋冀鲁豫军区师宣教科副科长、陕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1947年解放战争中被评为一等功臣。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部队电影工作,历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导、导演,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1959年起任故事片导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回民支队》海报
《回民支队》海报.jpg
《归心似箭》海报
《归心似箭》海报.jpg
  他执导的影片《农奴》获1959年解放军优秀影片奖、1981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闪闪的红星》获1980年全国妇联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大决战》(一、二、三集)获政府奖最佳影片奖、军队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和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作为《大决战》的总导演获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对《大决战》的特殊贡献奖。

 

 

《大决战》海报
《大决战》海报.jpg
  《闪闪的红星》剧情简介:
  导演:李俊 李昴
  编剧:集体 王愿坚 陆柱国
  主演:赵汝平 刘继忠 祝新运 薄贯君 高保成
《闪闪的红星》.jpg   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皇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该片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该片曾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

 

QUOTE: 王苹

王苹.jpg   王苹(1916—1990),电影女导演,原名王光珍,回族,生于江苏南京。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后任小学教师,成为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里唯一的革命女性。1935年因演话剧《娜拉》被革职,同年辗转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当演员,演出了第一部影片《无限生涯》。“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战活动,演出抗日剧目。先后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中饰演角色。40年代,她受党的派遣,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后留驻上海,在坚持文艺工作的同时,为新四军做秘密工作,并联系、团结了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进总政文化部电影处,1952年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53年拍成军教片《河川进攻》,开创了我国女导演驾驭重大军事题材的先河,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同年导演了另一部军教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1957年执导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以细腻、动人、抒情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奠定其朴实自然的风格。《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只是描写战斗的框框,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影片的音乐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艳阳天》,直至今天仍四处传唱。之后导演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中国影坛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表现人、塑造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摄于60年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再一次博得全国全军广大群众的喜爱。1962年的《槐树庄》获1963年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离休之后,70高龄的王苹还担任了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并获1986年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为表彰她献身影坛的业绩,王苹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jpg
  王苹堪称当代中国女导演的先驱者与代表人物。和大多数第三代导演一样,王苹是十七年主流电影的制作者。在49年到66年的那著名的17年时间,王苹作为唯一一名女导演创作出了很多知名的作品,也成为解放后最有代表的一位女导演。

《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
《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jpg
  《柳堡的故事》剧情简介:
  导演:王苹 黄宗江
  编剧:石言 黄宗江
  主演:廖有梁 徐林格 陶玉玲 康天申 陈东岗
《柳堡的故事》.jpg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是以宋伟故地重游的回忆开始的。1944年春天,宋伟在新四军某部二连当指导员,他们连开到柳堡村一带练兵整训。这里是新区。由于敌人的诽谤宣传,开始时群众还躲避着部队,新四军战士马上展开爱民工作——帮助群众扫院子、担水、修房子、插秧等。当地群众意识到这是一支自己的队伍。四班住在勤劳善良而又胆小怕事的田老头家里。田老头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儿二妹子和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儿子小牛。这个普通的农民和我国广大农民一样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生活着,有一肚子辛酸泪。有一天深夜,指导员听见田老头和二妹子悄声啜泣,不知所为何事。四班副李进是个年轻勇敢、热情纯洁的好战士,他在和二妹子的接触中,感情上有了波动,事实上是两人在不知不觉中撒下了爱情的种子。李进在战斗中负了伤,班里的同志都出操了,他在家里休息,二妹子端水慰问他,并羞涩而坚决地要求参军。战士马小宝正撞见他们二人谈话的情景,他误会李进在谈恋爱,老战士何金标也不满他们这种接触。四班长把这些情况汇报给指导员,指导员找李进谈话讲明后果。因为当时敌我斗争相当残酷,谈恋爱将会影响部队的斗志和群众纪律。李进坦率地承认自己不对并向指导员表示放下这种感情。但李进在内心深处还是有所留恋。为了让李进和二妹子少接触,四班与连部互调了住房。有一天李进在练兵场休息时,二妹子让小牛来约李进谈话,李进拒绝了,他很高兴自己战胜了个人的感情。但在晚上下哨回家的半路上,二妹子追上了李进,他们的谈话又被何金标和四班长看见了,于是,四班召开了班务会,准备对这件事进行批评。李进在会上沉痛地叙述了二妹子昨晚告诉他的事情:这一带有个汉奸伪军中队长刘胡子,他曾霸占过二妹子的姐姐,并把她折磨至死。在新四军到来前不久,刘胡子突然从蒋桥来到柳堡,要强娶二妹子,田老头、二妹子不从。地主汪掌柜威逼田老头四月十八日用船把二妹子送到蒋桥成亲。幸好新四军开到,阴谋没有得逞。汪掌柜逃离柳堡时企图挟走二妹子未遂。二妹子找李进是希望部队救她。事情搞清楚了,何金标在会上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四班战士个个被阶级仇恨之火燃烧起来,要求指导员请示上级打蒋桥捉刘胡子。部队早已准备打蒋桥了。为了便于熟悉蒋桥一带的地形,二连前进到西马庄待命。刘胡子知道新四军离开了柳堡,一天深夜派汪掌柜带着狗腿子潜入村中,把熟睡中的二妹子抢走。幸亏小牛机智地跑到西马庄报告给二连,指导员亲自带四班追击汪掌柜,李进抓住了汪掌柜,救回了二妹子。李进爱二妹子的心又活了,二妹子也感激并爱着李进。部队要出征了,李进陷入痛苦的自我斗争中,在指导员的帮助下。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个人感情,随部队南征。五年过去了,李进已提升为连长,二妹子也入了党当了干部,并一直等待着李进。在支援南下的运粮船上,这一对革命的爱人幸福地重逢了。
  影片将李进与二妹子的爱情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的爱情在艰苦的战斗岁月中萌生、发展、成熟,同时又使个人恋情不逾越革命事业的需要和具体的环境与条件。在这里,战士显示了战士的觉悟,乡妹子表现出了乡妹子的淳朴和纯情,使普通的爱情得到了升华。片中李进的形象真实可信,富有人情味;二妹子形象则纯朴可爱,温婉动人。在军事题材影片中描写爱情,这在新中国的银幕上还是第一次。影片不仅突破了以往这类片子只写战争的框框,而且在选材和主题的提炼上都有所创新。编导采用了舒缓、委婉的抒情基调,精细地描绘人物感情,深入发掘人物思想,把人物置于苏北水乡特有的田园风光之中,让板桥、轻舟、风车、流水等景物与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相融合,显示了浓郁的抒情色彩。片中音乐亦十分优美,其插曲《九九艳阳天》曲调活泼明丽,富有地方风味和民歌情趣,曾一度风靡全国。这些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及收获,显示了王苹这位新中国第一个女导演过人的艺术胆识和追求。
  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倾情演绎革命爱情,二妹子陶玉玲成为50、60年代中国观众的“红色恋人”!
  影片《柳堡的故事》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在描写战争时期的军人生活的影片中不着重大规模战斗的描写、而着重写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个人情感生活;写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在战争叙事中融入温馨的爱情场景,是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奥秘'。导演王苹以女性化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兵民之间的经历,从而使人们对战争历史的追忆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温馨。《柳堡的故事》突出了优美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苏北水乡的风车、杨柳、板桥、轻舟的优美画面,加上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大胆的爱情歌唱和电影音乐的委婉多情的旋律,极具优美动人的抒情效果,让人心旷神怡,且久久萦怀不去。影片的女主演陶玉玲虽是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但却把二妹子这一角色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表现得十分细腻动人、清新可感。陶玉玲的东方式的秀媚,或者说是东方式的柔婉,最能打动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弦。影片映出后,陶玉玲顿成闪亮明星,成为一个时代的美丽与情感的不能言宣的象征和许多中国男观众的审美典范和梦中情人。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