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电影产业的明星制

作者: 吴松琦     发布时间:2018-01-03     阅读数:527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人们在一种历史的必然下,将明星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商业化运作,形成明星制,将明星的影响力更好的转化为一种经济支持作用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明星,作为一种商品,是一种非常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它本身之于观众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是对票房的最有力保障。20世纪的20年代到50年代,好莱坞迎来所谓的大片场时代,美国电影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星制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

       随后,好莱坞经历了由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的转型,制片人不仅仅重视电影的文艺性和传播的价值,更多的开始重视影片的市场和受众,于是引发了明星的效应,利用明星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增强电影商品的竞争力。

       我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大电影产业链这个结构里,按照金字塔结构由上到下,演员的地位实在不能算是高的,而且一部电影也不是单单靠着明星的刷脸和表演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大量的艺术和技术人员,比如摄影指导,美术指导这些。但是最后的收入往往远远低于这些明星中的大腕。究其缘由,我们把影视从业人员成两类,一类是台上人员(这类主要是演员和导演),还有另一类就是幕后人员(包括所有的技术人员)。当一个演员成为明星的时候,他的潜在价值自然而然地上升了,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古人俗语云:杀头的生意有人干,亏本的买卖没人做。也正是这个道理,往往很多时候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明星之所以价值连城,最主要的就是商品经济里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当整个市场出现极少数垄断的时候,那么势必造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无数的公司和制作团体将会来找上这个演员明星,这样制作团体之间不断竞争,也就造成了明星的身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刺激诱因。

       再说到明星的高风险,往往一说到某个明星,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哎,这明星又演烂片了。同理,当明星们接的片子多了以后,自然容易接到烂片,这样就容易降低观众的喜爱程度,可能因为一部戏彻底改变了观众对这个明星的传统看法,因此明星才会陷入一种身价大跌的状况。这就是明星所必须承担的高风险。

       对于我国当代的影视圈,鱼龙混杂,社会风气浮躁,不管是什么人员,都想着来分一杯羹。因此造成了明星数量多而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最主要是颜值社会的来临,观众们总有一个误区,认为长得好看的人就能够成为明星,而毫不考虑演技上的问题。才使得演艺圈内十分混乱的问题。所以应该增强演员的自我素质修养,增强演员的文化素质,正如同早期的老演员们,世人都称他们为老艺术家,他们的演技更多的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文化的累积和沉淀。这也就增强了他们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融入。好的明星演员,并不是说他能表现出不一样的人格,而是他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角色,让观众认为,这个角色就是他,看完电影以后并记不住他的名字而是记住了这个角色。

       但有时候社会也不能一味地批判演员,一味责怪演员不听从导演的安排和调度,可能本身导演在拍戏前就没有与演员充分的沟通,而且没有尊重过演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目前主要还是导演中心制的原因,并没有完成向制片人中心制上的转型。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每一场电影的宣发主创会上,永远是导演来讲这一部片子,制片人永远只会说:“  导演很努力,很优秀。而明星演员们则总是说:导演在这部戏里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而在美国以制片人中心制为体系的模式里,往往各部门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对于该片的独自功能和作用,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电影是属于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导演的产物。

      因此,完善我国明星制的第一步,应该是从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之间的转型。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